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红云街道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深化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抓手,聚焦“五有”标准(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以规范化筑基、联动化聚力、实效化强能,推动街道、社区两级综治中心提档升级,构筑起“只进一扇门,化解万千事”的坚实堡垒。
聚焦“有牌子”:亮明身份,畅通治理
红云街道坚持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群众“找得到、信得过”的矛盾化解主阵地。在街道、社区两级综治中心规范悬挂标识牌,确保群众“一眼识别、一步到位”。通过强化“一站式化解”功能宣传,积极引导群众首选非诉讼渠道解决矛盾,显著增强了综治中心在群众心中的辨识度与首选率。各社区规范设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标识,同步公示服务流程与法规依据,树立了“流程透明、权责清晰”的办事形象。
立足“有场所”:科学布局,夯实服务根基
红云街道立足实际,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现有物理场所,精心推进功能分区科学化、服务承载集约化。目前,红云街道正通过隔墙改造优化物理空间,并将更新制作全套流程制度规范上墙,筑牢“一门化解”的前沿阵地。各社区同步积极进行场所功能提升,科学划分调解、心理疏导等专业区域,打造“一站式调解服务闭环”。
着重“有力量”:多元协同,凝聚解纷合力
红云街道积极打造“平战结合、协同高效”的一体化综治实战单元。
筑牢专业平台支撑。依托“2+3(1)+N”实体化运行机制,深度整合公安、司法等专业力量,实现矛盾排查、调解、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
夯实基层善治根基。组织16个社区综治专干、网格员构建全域综合治理网络,确保力量直达末梢。同时,各社区在此框架下全面激活“法治副主任”专业效能,通过“书记牵头+专干专职”压实责任,实现社区民警紧密协同,建立健全“每周会商、警社联合调解”等机制,推动治理指令同向、资源共享、力量互融。如龙锦社区聚焦未成年人保护,依托区级未成年人人大代表工作站,联动检察院、920医院五华分院、“红嘴鸥”青少年机构等多元力量,实体化构建“司法救助—医疗帮扶—社工支持”协作链条,并前延高校心理服务资源,形成了“一案一策”精准干预能力,为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六位一体”防护网贡献了“红云力量”。
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充分发挥专业法律人才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邀请6名公益律师定点进驻街道矛调中心,每周三固定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服务,年内累计开展免费法律咨询68场次。律师团队深度参与基层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年内累计介入并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件次,有效化解风险隐患。同时,公益律师团队深入辖区各社区、网格,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法律知识培训5场次,并常态化为社区普法宣传工作提供专业化指导和人员培训,切实提升基层干部依法履职和群众依法维权能力,显著增强了辖区公共法律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和实效性,为基层依法治理注入持久法治动能。
健全“有机制”:闭环运行,确保实质化解
红云街道以健全机制为核心,推动综治中心成为规范化运行的系统枢纽。
完善制度体系。全面优化《红云街道综治中心分流交办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流程》《综治中心会商研判制度》等制度。
力促规范落地。待物理空间升级后,同步实现标准化流程制度规范上墙,确保机制运行与空间功能高效协同。同时,街道依托“2+3(1)+N”实体化运行工作常态化开展“周研判、月会商、季分析”,年内开展周研判23次、月会商6次、季分析2次。各社区则在制度执行层面深度落实街道“三单一函”联动机制,探索季度联席机制,压实部门责任,特别是龙锦社区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确保了医疗驻站、专家库建设、家庭教育指导等关键举措落地。
对标“有效果”:事心双解,提升治理效能
精准发力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是红云街道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
源头预防强排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及“六类风险隐患”,前移风险化解关口。
平台联动强调解。依托“红云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联合司法所组织各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90次,成功调解民事纠纷241件,实现事心双解。
风险管控强闭环。建立“六类风险隐患”动态数据库,严格按“七个闭环”流程处置,确保风险稳定可控。各社区则充分发挥其平台融合与专业力量优势,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特别是以龙锦社区为代表的“五有”强基结合未成年人大工作站、“法治副主任”、公益律师入驻“三翼”赋能所形成的“一体三翼”治理格局,正成为“平安红云、幸福社区”建设的强劲引擎。
规范化是根基、联动化是核心、实效化是生命。下一步,红云街道将继续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为契机,持续深化街道与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在机制融合、数据共享、事项联办上的协同,不断激发多元共治效能,全力锻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红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