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通过制度化保障、多元化帮扶和全民化参与,让见义勇为精神成为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从火场救人英雄到产业致富带头人,从“两免”优待政策到“造血式”帮扶模式,楚雄州以机制创新厚植正气沃土,让见义勇为者既享尊荣又获实惠,更让“人人崇尚英雄、人人争当英雄”的社会风尚激荡彝州大地。
机制创新,让英雄有地位、有保障
楚雄州将见义勇为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政策保障+精准服务+长效激励”的全链条机制。2024年1月,楚雄州委政法委联合8部门推出“两免”优待政策,即全州600余名获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可凭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游览景区,同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实现“挂号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优先”一站式服务。此外,在车站、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置“英模专属通道”,从细微处彰显社会尊崇。
在权益保障上,楚雄州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每年摸排英模家庭状况,分类施策。如为困难家庭提供安居工程、教育加分、低保兜底等帮扶,累计投入资金超200万元。2023年,全州发放慰问金23.33万元,覆盖245人次。州见义勇为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让英雄流血不流泪,更要让他们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永动机’。”
产业赋能,从受助者到振兴“生力军”
楚雄州创新“见义勇为+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将英模家庭纳入产业发展扶持对象。2019年起,省、州基金会联合投入30万元,帮扶6户困难家庭发展种植养殖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当初救人没想那么多,现在政府帮我们发展产业,更要带好头。”楚雄市子午镇见义勇为英模魏冬良回忆,2017年他因救落水儿童获表彰,但家庭一度陷入贫困。2020年,他利用5万元帮扶资金发展淡水鱼养殖和玫瑰花种植,如今存鱼50吨,种植玫瑰35亩,年收入突破50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就业。
杨正美的父亲杨兆玉在女儿因救火牺牲后,一度消沉。州见义勇为基金会将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助其转型发展黄牛养殖。如今,他家的牛存栏量达27头,年收入8万余元,成为当地养殖示范户。“女儿救了人,政府帮了我们家,我也要帮乡亲们。”杨兆玉的牛棚成了村民的“技术课堂”。
全民参与,善款池扩容,正气成风尚
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募捐、主题宣传等举措,凝聚社会力量。2021年“99公益日”募捐活动吸引数万人参与,募集善款188.47万元,基金会总资金池突破1058万元,为长效帮扶奠定基础。同时,州内开展“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通过案例宣讲、条例解读、文艺展演等形式,将正气故事送入村寨、校园。2024年春节期间,8场线下活动吸引2000余人参与,发放宣传手册1600份,“随手拍英雄”“点赞身边好人”等互动环节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
效应叠加,平安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20年来,楚雄州涌现见义勇为先进典型596名,其中26个群体、68人获州级表彰,61人受到省级以上嘉奖。英雄辈出的背后,是平安楚雄建设的累累硕果,州内连续三届斩获全国综治“长安杯”,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
在楚雄州,见义勇为精神正转化为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双柏县信访局负责人在获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后,组织村民成立义务消防队,并推动“英雄讲堂”进村入户。他说:“一人正气只能点亮一盏灯,人人行动才能照亮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