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澜沧县这片沉淀千年茶香的土地上,澜沧县公安局惠民派出所这支平均年龄仅34岁的青春警队,正守护着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服务着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1.8万名群众。
惠民派出所把党建工作深植基层,如茶林根系般稳固,将“守护世界遗产”与“服务地方民生”作为“一体两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景区核心区设立景迈山警务室,打造“家门口的派出所”。自2023年景迈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这里迎来了年均超35万人次的游客。面对人流激增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惠民派出所始终坚守“预防为主、服务前置、共建共治”的工作总基调,两年来高效处理涉旅警情126起,纠纷化解率达100%。
在19095.74公顷的遗产区及缓冲区,惠民派出所将安全防护网织到每个细节。国庆前夕,广东游客李女士因路线不熟、住宿未定、心存顾虑,拨通景迈山警务室电话。民警耐心解答,推荐口碑较好的民宿,并通过微信发送路线图和停车指南,助其旅程顺利,返程前李女士送来锦旗致谢。这一切得益于“预防在前、服务在先”的理念。派出所提前制定客流疏导预案,完善路线、停车、住宿清单,建立警民微信群实时答疑,摒弃“事后补救”,构建“山上山下”全域防护网。
景迈山警务室配备专职民警和辅警,依托“10分钟响应、30分钟处置”机制高效处理涉旅警情、调解纠纷。此外,制定专项安保方案,联动“彩云佳园”实现游客信息“秒级登记”,指导安装监控120余台,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让游客在安全与便捷中感受温暖。围绕古村落与古茶林保护,推出生态警务“组合拳”,采用“步行+车巡+视频”三巡联动,出入口设卡点,分片区联合巡护。建立“48小时客流预警机制”,联合村委会排查民宿消防安全隐患,规划“茶林赏景+便捷停车”路线并设指引点。
惠民派出所把矛盾调解做到群众心坎上。申遗成功两年来,惠民派出所把“共治”理念落到实处,让村民、游客、商家都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派出所摒弃刻板宣教,把“遗产保护课堂”搬到茶埂旁、古宅院、民宿前,教群众识别并劝阻折枝刻画等破坏行为,提醒旅游接待中的防滑防火等细节。两年来,共开展宣讲180余场,覆盖群众3.2万人次;村民劝阻不当行为180余次,为游客提供指引服务2500余次。
今年4月,成都游客李女士购买的古树茶饼因包装问题受损,民警接到求助后,不急不躁,耐心协调商家补发并优化包装流程。“五一”假期,面对游客与民宿经营者的纠纷,民警泡上一壶茶,请双方围桌而坐,在轻松氛围中沟通,最终促成和解。这种以茶为媒、以和为贵的调解方式,体现了基层治理中柔性化解矛盾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让和谐之风吹遍茶林。
惠民派出所将发展红利与民生改善紧密融合,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归属感。景迈山申遗成功两周年,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惠民派出所守护为民的生动见证。清晨7时30分,民警已在三所小学门前就位,指挥送学车辆有序停靠,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风雨中、爱心送考时,这份守护也从未间断。执勤间隙,民警对校园周边20余家商铺开展安全检查,还用方言向家长宣讲防拐骗、防欺凌等知识,两年来举办8场“校园安全小课堂”,覆盖2100余人次。
从日均30公里的巡护足迹,到年均35万人次的平安护航,惠民派出所的民警始终坚守在景迈山的各个角落,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这支年轻的“茶警”队伍,正以坚实的脚步在守护世界遗产、服务人民群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这座世界遗产浸润着触手可及的平安与温暖。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