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犯罪日益复杂化、隐蔽化的无声战场,文山州丘北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以“护民‘钱袋子’,铸就‘经侦盾’”为信念,用热血与忠诚、智慧与汗水,在滇东南大地筑起了一道守护群众财产安全、捍卫经济秩序稳定的坚固防线。
文山州丘北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于2002年成立,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所属民警个人荣立三等功5次。
从零破局 打响新型犯罪阻击战
对丘北经侦人而言,2023年的“3·10”特大网络传销案,是一块不得不啃的“硬骨头”,更是一次从被动到主动的跨越。
案发之初,“办不办”“能不能办”的问题困扰着专案组。“犯罪分子会等我们摸清技术、备好条件再作案吗?”时任大队长的一句话,让大家认清了现实、统一了思想。可难题就摆在眼前:办案民警没人懂区块链,虚拟货币匿名流转如同“藏在雾里的钱”,26万条账户信息更是一团乱麻。
“不懂就学,不会就钻!”专案组开启了“边办案边恶补”的“5+2”“白+黑”模式。大队长带头“挑灯夜战”,深夜回家怕惊动家人,就戴着耳机反复查区块链、虚拟货币资料,一个术语一个术语啃;办公室、警车成了“移动课堂”,一块小黑板随身带,一有空就围坐在一起梳理知识点,实在弄不懂的,就请教经济学专家。大队长回忆:“那时候我们每个人手机里都存满了区块链教程,吃饭时聊的是‘合约地址’,睡觉时想的是‘资金穿透’,就怕漏了关键线索。”
靠着这股“钻劲”,专案组终于撕开了“图灵项目”的伪装。为了不让涉案资产“飞”走,专案组21天跨4省作战,6个小组统一行动,10天锁定主犯,同步冻结价值2600万元涉案资产。当主犯姜某某看到民警拿出完整的资金图谱时,瘫坐在审讯椅上:“没想到你们基层经侦,能把虚拟货币的账算得这么清。”
这起案件的破获,不仅为全国同类虚拟货币传销案侦办提供了“云南经验”,更让受害群众看到了希望。
大案敢啃 “小案”上心
丘北经侦大队的担当,不只体现在“3・10”这样的大案上。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经济犯罪,他们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用一个个“民生小案”的破获,筑牢群众的安全感。
2020年,一则匿名举报揭开了某畜牧合作社的骗局:胡某等人以“养殖技术支持、高额利息”为诱饵,向421户农户非法吸收存款3269万余元。后来合作社资金链断裂,农户的“养老钱”“种地钱”眼看要打水漂,大队把“全额挽损”作为目标,逐户摸排嫌疑人资产,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一次次跟胡某促膝长谈,既讲法律后果,又提农户困境。最终,胡某同意赔付,民警还创新监督机制,保障最后一笔赔偿金回到农户手中。
铁纪传承 初心不改
丘北经侦大队的“硬”,源于刻在骨子里的英模精神与纪律作风。2002年成立至今,大队无一人违纪违法,靠的就是“学英模、做英模”的传承和铁一般的纪律约束。
2015年1月,民警尹彦红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大队的荣誉墙上。当时,他带队赴湖南办理信用卡诈骗案,连续工作多日后突发脑出血,倒在了银行调取证据的办公桌前,年仅54岁。从部队转业到公安队伍的31年里,他主办案件数十起,为国家和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60余万元,在其中一起诈骗案中,尹彦红还深挖破获14起“案中案”。公安部追授他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时,同事们说:“尹哥用生命告诉我们,经侦民警的战场,哪怕没有硝烟,也要拼尽全力。”
这种精神,如今在大队里代代相传。为了打造“懂经济、通法律、善侦查、精技术”的队伍,大队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实战砺警”;开设“经侦夜校”,针对金融犯罪、数据侦查等领域定制课程;推行以案代训,让基层民警在实战中提升能力。同时,与银行、保险公司建立“警银协作”“警企协作”机制,在辖区多家金融机构设立联络点,邀请专业人员培训,为案件侦办注入“专业力量”。
主动服务 护航发展
“不仅要破案,更要让群众不被骗、企业不受损。”这是丘北经侦大队的共识。他们把“防患于未然”作为重点,用“靶向宣传”和“精准服务”,架起连接民生与企业的“暖心桥”。
针对非法集资、养老诈骗等高发领域,大队制作原创微视频《吃不到的馅饼》,通过“丘北警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并在县融媒体中心展播;组建宣传队深入社区、养老院进行普法宣传,2024年以来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推送防范养老诈骗推文75篇。
在护航营商环境方面,大队建立“警企联络机制”,定期走访辖区企业,为企业排查风险、提供法律咨询。某农副产品企业负责人说:“民警帮我们找出了合同管理的漏洞,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商业诈骗,他们真是我们企业的‘守护神’。”2023年以来,大队走访企业百余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