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这短短的十个字,是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坚守了几十年的铮铮誓言。70多年来,一代代戍边人秉承“干革命不讲条件、守边疆为国献身”的光荣传统,以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扎根在怒江大峡谷深处,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忠诚践行着这句誓言。他们,就是独龙江畔一道最美的“警”色。
今年雨季,贡山县独龙江乡遭遇罕见自然灾害,当暴雨倾盆、洪水暴涨、山体松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一如往常如磐石般挺立在危难的第一线。
5月30日当晚,民警高艳平在临江的宿舍楼休息,可轰隆作响的江水声和河里石头撞击的声音让他无法入睡,他便拿出电筒往江面探照查看情况,发现江水水位涨得特别厉害后,高艳平迅速跑向值班室汇报了这个情况。随即,派出所的值班领导果断作出决定,启动了所里的防汛应急响应机制,连夜安排人员开上警车对沿江区域进行险情巡查和群众疏散工作。
5月31日,独龙江自然灾害发生后,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辅警,与州、县、乡、村干部一起,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民警辅警们24小时轮班到公路、河堤、村寨等重点区域巡查执勤、安抚群众,持续做好灾情监测、治安巡逻、隐患排查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5月31日当天,暴雨如注,巴坡警务室的民警辅警奔走在各小组转移疏散群众。斯拉洛小组的斯学光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辅警迪志光率先冲向老人家中,只见屋内的积水已经没过了房脚,迪志光小心翼翼将老人背到背上,紧紧护住安全送往了安置点。
斯学光老人用独龙语不停地向辅警迪志光道谢。“老人一直跟我讲感谢的话语,我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老人家又叮嘱我回去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那一刻我心里很感动,也充满了干劲。”迪志光回忆起这件事内心很感慨。
安顿好老人,顾不上喘口气,迪志光又马不停蹄和同事们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抗灾救灾工作中,他在暴雨中背扶老人的身影仅仅是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辅警参与这次防汛救灾工作中的一个缩影。6月1日,公路坍塌造成距离乡政府4公里远的独龙江乡敬老院内22名老人和职工生活物资紧缺,得知消息后,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组织4名民警扛上物资,冒险越过泥石流堆积物和被江水不断冲刷的桥梁,将大米、食用油等物资徒步送往敬老院。敬老院的职工高金亮当时就和他们一路:“当时我跟着4名民警一路走来,踏着板子越过泥石流堆积物,走到腊配桥的时候,只见洪水已经涨到桥面上,河里的木头也全部冲到了桥面上,我们不敢过去,感觉很危险,但几位民警扛着大米、香油冲在前面,有一位民警还不小心跌了一跤。”从敬老院出去接应他们的江春新院长也说:“当时雨下得特别大,看着他们在雨里扛着大袋小袋的东西,全身湿透了,我心里面既激动又感动,非常感谢他们,心想不用担心老人家们会挨饿了。”
由于路基被洪水损毁,通往迪政当村的道路也被阻断,迪政当教学点的师生正常生活面临危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立即派出民警辅警,与乡里的志愿者队伍负重徒步穿越险峻的塌方山路,上方是惊险的悬崖峭壁,脚下是波涛汹涌的独龙江水,历经8小时终于成功将物资送达迪政当教学点,为正常教学提供了保障。民警赵松在讲述这段经历时,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况有多艰险,他说:“想到有44名学生在等着我们保护,等着物资送到他们手中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在中途不敢怠慢、也不敢停留,无论有多艰难多辛苦,我们都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物资送到他们手中。”
位于独龙江下游中缅边界的马库村距离乡政府40余公里,由于河水暴涨,通村公路沿途塌方达10多处,电力通信中断,1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滞留在了村里,从未遭遇过这种危机的游客情绪十分焦躁。中缅北41号界桩警务室的民警战永超一直在一线开展隐患排查和群众转移等工作,当得知游客被滞留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协同村干部把游客们安顿在村里唯一一家正常营业的民宿,把所里的卫星电话拿来给游客们给家里报平安,还将警务室的鸡蛋、面条、罐头等食物提供给游客。那几天,战永超白天走村串户、排查险情、了解道路情况,晚上就去民宿向滞留游客通报公路抢修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三天后,洪水终于退去,战永超带领辅警联合村委会、民兵、护边员、联防员等30人组成了一支护送队伍,以“徒步+摩托车+汽车“”的方式,历经5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成功将滞留游客安全护送至独龙江乡安置点。几天后,怒江边境管理支队收到一封感谢信,感谢该支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民警战永超,在自然灾害中无私奉献和英勇担当,让16名游客在困境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谢信字里行间“走心”的内容,表达了最真诚的谢意。
只要党和人民群众需要,他们可以耐心开导游客当“心理疏导师”,扛起救援物资当“搬运工”,拿起锅铲,也可以当“厨师”。在乡政府驻地的两个应急安置点,转移避险的群众较多,几百人的吃饭成了大问题。消息传到派出所,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民警刘冬主动请缨,带领人员分别进驻到转移避险点和乡政府食堂。刘冬表示,虽然不能到一线抢险救灾,但是能够为受灾群众生活保障贡献一份力量,自己也感到非常开心。在巴坡警务室,民警郑森镨,同样在一线夜以继日地参与防汛救灾工作,和身为教师的妻子一起舍小家顾大家,把家里仅7个月大的孩子送给老人照顾。就是这样,许多像战永超、刘冬、赵松一样的派出所民警辅警们,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到抢险救灾工作中的实际行动,在独龙江畔诠释着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暴雨中人民群众最温暖、最可靠的守护者,也刻画出了一代又一代独龙江戍边人驻守边疆、服务百姓的一幅幅清晰画像。
多年来,派出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力独龙江发展的征程中书写了不胜枚举的篇章。脱贫攻坚期间,他们积极投身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深入群众了解需求,帮助独龙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助力独龙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在全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书写了壮丽篇章。
在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上,他们毫不退缩。面对疫情防控和偷越国境的复杂管控形势,民警们枕戈待旦,全天候坚守在边境线上,优化警力部署,织密安全防线,有力捍卫了祖国边境线的安全,为独龙江乡的和谐稳定筑牢了坚实屏障。
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推出“1235”暖心服务措施,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提供义务理发、送证上门、免费证件照等服务。各个警务室里的暖心红色驿站,成为群众和游客们常会驻足的地方,“累可歇脚、热可纳凉、冷可取暖、渴可饮水、伤可取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这里实现了全面打通。
多年来,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用实实在在真情实意的付出,换来了百姓的信赖和诸多殊荣,2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独龙民族的贴心人”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如今,“5·31”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重建正如火如荼,一块来自中宣部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的沉甸甸奖牌,又被挂上了派出所的荣誉墙。
“这些奖牌、奖状对于历代戍边人来说,是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浇铸出来。”下一步,独龙江派出所将继承和发扬好“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独龙卫士”精神,切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到百姓的身边、心里,做到群众工作的最前沿、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