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警界传真 > 正文
“候鸟派出所”:四十载护鸟路 三代人青山情
发布时间:2025-04-23  责任编辑:汪雨春

在哀牢山苍翠的林海中,一群身着藏蓝的“候鸟人”已默默坚守四十载。楚雄州南华县公安局红土坡森林派出所,这支全国罕见的“随季迁徙”式警队,用脚步丈量候鸟迁徙通道,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将“打雀山”变为“护鸟山”,三代警员接力书写人与自然共生篇章。

从“地窝子”到智能巡护的四代接力

“最后一口水留给新人。”这句刻在军用水壶上的队训,见证了民警的坚守。1984年建所初期,民警段林华和战友们背着发霉的被子,在海拔2000米的密林间搭帐篷、睡地窝,用煤油灯照明,用枯叶铺床。如今,第三代民警张跃平带着红外相机和无人机进山,通过“视频巡查+热成像”锁定盗猎者,2024年实现候鸟季非法狩猎“零发案”。

老民警段林华的巡山笔记成为“生态档案”:41年手绘157个山梁坐标,独创哨声密码传递定位讯号。退休前,他在双竿山种下的华山松已亭亭如盖,“树苗长成林,就像我们的队伍,新芽终成栋梁。”

科技与传统交织的守护网

面对复杂地形,民警创造性构建“天地空”立体巡防体系,在候鸟聚集区布设32台红外相机,实时回传黑冠长臂猿等珍稀物种活动影像;2024年通过热成像技术发现深夜盗猎团伙3起,抓捕效率提升70%;接入保护区监控系统,与周边5个乡镇派出所建立线索共享机制,破获跨区域非法交易案8起。

“过去追捕全靠摸黑,现在无人机就是‘天眼’。”张跃平展示着巡护终端,屏幕上闪烁的绿点代表着正在林间巡逻的护林员。

从“猎鸟人”到“护鸟人”的蜕变

民警李乾高记忆中的“打雀山”,曾回荡着候鸟的哀鸣与村民的欢笑。现在,民警在火塘边用彝语讲解野生动物保护法,年均开展200余场次;开设“森林小课堂”,孩子们创作的护鸟画作变成景区警示牌;村民每救助1只候鸟可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全民守护热情。

  

2024年某天,一村民主动送来受伤的领角鸮,这样的暖心场景已成常态。40年来,派出所累计收到群众救助鸟类2300余只,见证着“猎鸟村”到“护鸟村”的蝶变。

林海深处的生命礼赞

在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的执勤点,民警们练就“风语者”的特殊技能——通过鸟群惊飞的方向判断盗猎者方位。民警李开福的背包里永远装着三样“法宝”:急救包、执法记录仪和给留守老人的常用药。

  

“最怕半夜听到对讲机响。”民警朱元伟回忆起2023年冬夜搜救迷路观鸟客的经历:在零下3摄氏度的寒风中搜寻6小时,用体温焐热冻僵的游客。这样的生死救援,每年要上演20余次。

从煤油灯到无人机,从竹竿阵到红外网,南华“候鸟派出所”用四十年光阴织就生命守护网。正如段林华在退休日记中所写:“当第一缕晨曦穿透林雾,听见万千羽翼划破长空的声音,便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如今,年轻民警正将这份守护写入智能巡护系统的代码,让哀牢山的鸟鸣永远清亮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