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茶马古道上多民族聚居区的普洱市宁洱县磨黑派出所,辖区有哈尼、彝、傣、回等17个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65%。多年来,磨黑派出所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与基层警务深度融合,打造“五能志愿队”模式,探索出一条“警民共治、文化共融、平安共建”的特色基层社会治理路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茶马古道上绚丽绽放。
“五能志愿队”化解矛盾纠纷
针对常见的矛盾纠纷类型,磨黑派出所精心挑选辖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500余人,组建起16支“懂民族语言、懂风俗习惯、懂调解技巧、懂法律政策、懂群众心理”的“五能志愿队”。他们身着民族服饰、手持调解手册,把调解现场搬到火塘边、田埂上,用“一杯温热茶、一句家乡话”,解开群众心结。
“既是亲戚又是邻居,相处这么多年,大家别把关系闹僵了。”今年春节前,磨黑派出所民警吴俊与志愿队成员陈梅、杨蕊来到哈尼族村民孙大哥家中。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在聊天中开始了调解。
多年来,孙大哥与亲戚唐大哥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多次发生争执。得知孙大哥过年回家,吴俊邀请陈梅、杨蕊分别来到两家,用家乡话进行沟通交流、开展耐心调解和普法宣传。经过多番劝说,孙大哥和唐大哥最终握手言和。
磨黑派出所还主动与法院、司法等部门加强联动,建立完善“庭所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等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多元化解与综合治理,实现社会面突出矛盾风险“动态清零”目标。同时,磨黑镇构建“镇—村—组”三级网格,实施“党支部+网格长、调解员、志愿者+N名亲戚朋友或其他关系人”矛盾联调模式,建立镇联系挂点干部适时下访、村干部进网格入户走访、群众工作日接访制度。自2021年以来,矛盾纠纷逐年下降,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
“警民联动”共谱鱼水情
“警察同志,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近日,辖区群众将两面锦旗送到磨黑派出所,向民警暖心帮助找回走失孩子表达谢意。
不久前,磨黑镇辖区居民刀某的孩子和邻居家孩子在家附近玩耍时走失,随后刀某向磨黑派出所报警求助。接到求助后,派出所迅速组织民警赶往现场寻找,并发动网格员帮忙一起寻找,经过几个小时的不懈努力,警民携手将两名走失孩子找回。
磨黑派出所抓实源头治理,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各项工作。磨黑派出所把党员民警辅警编入网格,充分发挥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作用,推行“党员网格长+志愿者+社会组织”群防群治模式,参与辖区网格化巡防,有效提升接处警效率。
茶马古道上的“枫警线”
“杨大爷,这是您的户口本,收好了,有什么问题再联系我。”近日,在磨黑派出所社区民警陈堂运的帮助下,70多岁的哈尼族老人杨大爷拿到了新的户口本。
磨黑派出所将各村寨懂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灵通的热心群众发展为志愿队员,采用多种方式解决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扎实做好主动警务。推出“5个工作日+2天周末+多种方式”的错时延时服务举措,线上做强“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业务及网络咨询、预约服务,线下做优“一窗通办”,做好便民利企各项工作。
磨黑派出所以“社区民警+志愿服务队伍”为主体,将入户走访、法律宣传、信息采集、户政业务办理等日常工作“装”进背包里,主动组织警力,多轮次上门服务,贴近群众,赢得了辖区居民的连连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