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边固防 > 正文
“佤山同心·青苗守护”照亮边疆孩子成长路
发布时间:2025-11-11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临沧市沧源县委高度重视少年儿童保护与教育工作,由县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打造“佤山同心·青苗守护”品牌,逐步构建起“党政主导、政法联动、社会参与、文化融合”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为边疆孩子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我们不仅要守住边境的平安,更要守护好每一个边疆孩子的未来,让他们成才。”沧源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介绍道,“佤山同心·青苗守护”联创共建活动开展以来,沧源边境管理大队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特点,不断以机制创新破题、以科技赋能增效、以社会协同聚力,全县边境辖区涉未成年人警情和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56%和30.9%,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校一警+N支队伍”,织密校园防护网

“以前孩子放学在校外逗留,我们总不放心。现在有了‘护蕾守卫队’,安心多了。”勐董镇中心完小学生家长说。她口中的守卫队,是“平安勐董”护蕾守卫队的一支分队。这支由民警、教师、家长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每天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值守巡逻。

沧源边境管理大队在“沧江护蕾”专项机制基础上,创新“1+N”工作法,以“佤山同心·青苗守护”一个品牌为核心,延伸出“护蕾矩阵”“护蕾工程”等多项子品牌,并推动“一校一警”全覆盖。各边境派出所结合实际,打造出勐董所“1+2+2+1+X”护学岗机制、单甲所“多元共治+日常监管+警校融合”、班洪所“护蕾矩阵”、芒卡所“护蕾工程”、班老所“警校家社”联动机制、糯良所“护蕾小分队”等一批接地气、有实效的工作模式。目前,全县边境辖区已组建6支护学队伍,3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护学,推动形成“党政领导、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硬性预警+挂牌督办”,筑牢安全防线

在国门小学,校门口不远处立着一块醒目的蓝色警示牌,上面标注着“蓝色防控区”。这是沧源试点构建的“红、黄、蓝”三级预警防控圈的一部分。该防控圈以城区学校为中心,按半径100米、200米、500米设立三级防控区域,整合校园及周边视频监控、智慧感知系统,实现风险实时感知、警力快速响应。

“不久前,我们通过视频巡查,发现一名社会青年在黄色区域内尾随学生,立即指令巡逻警力前往处置,及时化解了一起潜在风险。”勐董边境派出所警官介绍。

除了技防升级,沧源边境管理大队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涉未成年人问题场所“挂牌督办”和经营人员“黑名单”制度,集中打击涉校、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行动以来,各边境派出所联合多部门整改校园安全隐患36个、整治校园周边治安乱点21处,开具《公安提示函》《整改通知书》8份,处罚行业场所12家、约谈业主23人,排查化解涉校矛盾纠纷13起,提前介入处置涉未成年人线索4条。

 

 

“法治育苗+驻点护航”,播撒法治种子

“如果被同学欺负了该怎么办?”在单甲乡嘎多小学的法治课上,检察官用佤汉“双语”向孩子们讲解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这堂课是“阿佤理”未检团队与单甲边境派出所联合开展的“双语普法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

针对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沧源推动“双语普法”全覆盖,并依托“萤火虫”普法教育基地,开展“少年警校”“原创作品展”“小小青苗”等情景式普法。班洪所推广的“小小青苗”工作品牌,依托“佤山前哨”义警队,在警务室设置“逐梦书屋”心灵港湾,民警为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结对帮扶,是广受当地群众赞誉的“暖心品牌”。同时,全县边境辖区56所中小学均配备“法治副校长”,设立“青苗守护信箱”,持续收集学生心声与求助,切实把未成年人保护贯穿到社区民警日常工作当中,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在芒卡中学,一场模拟“车辆冲撞”应急演练刚刚结束。学生在民警指导下有序疏散、自救互救。“这样的演练很实用,孩子回家还教我们怎么避险。”学生家长说。目前,全县已开展普法宣讲320余场、应急演练156次,覆盖师生家长5万余人次。

此外,沧源边境管理大队协同县妇联、县人民法院组建“爱心妈妈”团队,结对帮扶边境乡镇抵边村留守儿童,为其提供教育引导及关心关爱,“信箱里曾有孩子反映父母长期在外,自己感到孤独。我们立即联系‘爱心妈妈’上门陪伴。”县妇联工作人员介绍。“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由教师、妇联干部、社区工作者等组成,定期开展“送知识、送爱心、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已帮扶20余名困境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