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洒遍滇西边境的村寨,临沧边境管理支队河外边境派出所的移民警察已带着宣传资料、揣着民情笔记本走在田埂上。
“阿婆,今年收成不错,这反诈手册里的反诈口诀可得记牢,不能让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民警在玉米地旁,把法律常识揉进家常话里,用沾着泥土的指尖记录着民生民情。
一直以来,河外边境派出所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警务工作中,通过宣传凝聚共识、依靠服务温暖民心、借助调解促进和谐,不断增强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接地气”宣传 播撒团结“石榴籽”
“去年我家种豆角缺技术,今年在河外边境派出所组织的‘农技增收座谈会’上,学到了专家讲授的种植技巧!”中秋月圆夜,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河外边境派出所与村(居)委会联合开展“中秋共赏月”活动,民警与村民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分享自己的增收故事,月光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显得格外温暖。
这样的场景,在河外边境派出所辖区早已成为常态。为让民族团结政策真正“入脑入心”,民警放弃“照本宣科”,积极创新宣传方式,结合不同民族群众的文化习俗,通过举办“民族团结故事会”、开设“农技增收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邀请各族群众分享邻里互助、携手奋进、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真实经历,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截至目前,民警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推送等方式,将宣传资料、法律常识送到群众手中,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800余份,覆盖人员4000余人次,让辖区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烙进了心里。

“点对点”服务 解决百姓“揪心事”
“太感谢你们了!孩子终于能就近上学了!”今年9月,辖区群众周大哥紧紧攥着民警的手,眼眶泛红。此前,他因家庭原因迟迟不能给孩子办理入学手续,派出所“民意课堂”的《群众困难需求登记表》上,这笔“心事”被民警重点标注。随后,民警联动社会事务办公室、学校来回奔走,终于在开学前帮孩子处理好了学籍问题。
在河外边境派出所,这样的“急事快办”每天都在发生。该所聚焦“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办实事”的目标,创新开设“民意课堂”,建立《群众困难需求登记表》。通过定期走访,及时摸清群众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联合驻地社会事务办公室、社区等部门共同开展帮扶工作。
同时,为增强群众反诈意识,结合辖区农作物秋收时机,派出所组建“助农服务队”,民警走在田间地头,一边帮群众干农活,一边用“耐心讲、大声讲、通俗讲”的“三讲”工作法普及反诈知识,助力群众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时刻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为预防三轮车违规载人、非法改装等交通事故的发生,强化交通安全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便群众进行警务联系、问题反馈,河外边境派出所积极为辖区570余辆三轮车张贴提醒标识,通过可视化提醒引导车主规范行为,既提升了群众安全意识,又拉近了警民距离。

“情牵情”调解 点亮群众“幸福灯”
辖区群众李先生在泼水节期间,带父母在辖区广场游玩时,被金某泼水至家人和自己身上,随即发生了口角。在现场执勤的民警得知此事后,没有直接用法条进行调解,而是先以“泼水节祈福纳祥”的傣族传统习俗安抚双方情绪,耐心向李先生讲解了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泼水象征着美好的祝福和好运,在民警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
为有效化解辖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防范发生重大风险隐患,河外边境派出所构建了“民警+社区+民族代表”的联合调解机制,通过吸纳辖区各民族的老党员、退休干部、乡贤等人员担任民族团结调解员,充分发挥其熟悉民族习俗、了解群众需求的优势,共同参与矛盾调解工作,将矛盾纠纷“处理在一线、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针对民族习俗丰富多样、民族文化存在差异等问题,河外边境派出所秉持“尊重习俗、耐心沟通、依法调解”的原则,社区民警提前深入了解涉及民族的习俗禁忌,防止因文化隔阂导致矛盾激化。今年以来,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余起,未发生因矛盾纠纷引发的信访事件,切实维护了辖区各族群众的和谐共处。
下一步,河外边境派出所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优化服务举措,从“办好一件事”迈向“办好一类事”,让为民服务的“答卷”更加厚实,让象征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石榴花”在“和谐河外·温度边管”的环境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