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绵延96.358公里的边境线上,临沧市镇康县——这个地名承载着“镇守边关、幸福安康”的期许。这里没有硝烟,但守护从未松懈。一条边境线,如同一张复杂的考卷,而镇康县的党政军警民,用五双坚实的“铁脚板”和一百只锐利的“天眼”,共同谱写了一曲合力强边固防的动人乐章。
书记的“地图”与巡边的“铁脚板”
在镇康县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沙盘上的山川河流纤毫毕现。但县委领导心中还有一张更精细的“活地图”——他的调研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K7+300段铁丝网需加固30米,雨季山洪威胁”“3号巡逻道500米处杂草丛生,影响夜巡效率”……
这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镇康干部心里,都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县处级领导包保责任制,让每位领导干部都在国境线上有了自己的“责任田”。他们的巡边车,每年要在崎岖山路上“跑”出数万公里。
“我们多走一步,群众就多一分安心,边境就多一分安稳。”一位长期驻守的干部这样说。这双“铁脚板”丈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责任与担当。从《镇康县边境管控工作方案》的顶层设计,到“边境村网格化管理”的落地生根,党政引领的“头雁效应”,为这场守护注入了最坚定的灵魂。
李俊学的“接力棒”与磨亮的“老伙计”
密林深处,联防队员李俊学和队友们正沿着巡逻步道前行。他手中那根磨得发亮的警棍,肩上那柄沉甸甸的钢叉,是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在镇康,守边的队伍从未断层。
李俊学是从父亲手中接过这根“接力棒”的。他熟悉这里每一条小径的走向,能分辨山林间每一种异常的声响。他的面庞被岁月刻上沟壑,手掌布满老茧,这是守边人特有的“勋章”。
“以前巡边全凭脚力,翻一座山要两三个小时。”李俊学指着不远处的高清摄像头笑道,“现在有了这些‘天眼’,效率高多了,但‘人在阵地在’的劲儿不能丢!”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传承——放弃外地工作回乡的年轻人、三代驻守卡点的家族、退休后主动请缨的老党员……他们用脚步践行着“身后是家国”的信念。
深夜的“警报”与十分钟的“化解曲”
“叮!某段边境线光纤震动,疑似异物靠近!”
深夜11点,联合指挥中心的预警平台突然报警。值班员迅速调取监控,智能追踪系统很快锁定目标:“是老李家的牛群闯到了铁丝网附近。”
通过对讲机,指令直达附近巡逻队员。十分钟内,牛群被顺利驱离,一场“虚惊”平稳化解。
这是镇康“科技守边”的日常。近年来,镇康县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防控体系:无人机如“巡天飞剑”勘察险峻地带,高清摄像头如“不眠哨兵”凝视关键隘口,光纤震动传感实时感知边界动态。指挥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一键调度”。
“以前处理突发情况要靠人海战术,现在通过‘技防’手段,能快速精准判断,既省人力又提效率。”工作人员介绍。科技的赋能,让边境管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界碑前的“升旗礼”与万家灯火的“安心曲”
界碑前的升旗仪式,是镇康的老传统。当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山谷,守边队员、边境村民、学校师生齐声高唱。
“每次在界碑前升旗,都觉得特别自豪。我们守的不仅是边境,更是祖国的尊严。”学生们稚嫩而坚定的声音,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当夜幕降临,镇康县城小吃街香气四溢,广场上响起欢快的民族舞曲,家家户户透出温暖的灯光。这份“岁月静好”,正是边境线上那星星点点的巡逻灯光守护的成果。守边人们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换来了万家灯火的安宁。
点点星火汇聚成守护家园的磅礴力量
在镇康,“守边”早已超越工作范畴,成为一种融入血脉的使命。从县委班子到普通村民,从白发老人到少年儿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党政军警民“五联协同”,如同五根手指紧紧握成拳头;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织就了密不透风的立体防控网。在这里,忠诚很具体——是领导笔记上的待办事项,是李俊学磨亮的警棍,是深夜值班员紧盯的屏幕,是界碑前飘扬的国旗。
唯有点点星火的坚守,方能汇聚成守护万家灯火的磅礴力量。让我们向所有守护祖国边境的“英雄群体”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祖国的山河才更加壮丽,人民的生活才更加安宁。(来源:法治日报 记者:常煜 通讯员:匡锦明 许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