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雾缭绕的滇西南佤山,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单甲边境派出所从面临“社区走访敲不开门”的治理困境,到实现了“警民一家亲”的暖心转变。这条独具佤山特色的警务改革之路,始于民警们踏遍田间地头的务实脚步。
近年来,单甲边境派出所坚定不移探索构建“乡土警务”模式,以“党委和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共治、群防群治赋能”为支撑,用“共建促共治”的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推动警地干部群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协作治理优势,进一步加强了警网融合、警地融合、警民融合,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与驻地群众的一致认可。
发动群众 团结一心的党建载体愈加丰富
“把党性教育的课堂搬到抵边村寨,让忠诚底色在与群众同劳动中淬炼。”这是单甲边境派出所始终坚守的工作准则。长期以来,该所将民警党性教育、忠诚教育摆在首位,把抵边村寨作为“铸魂培基”的实践基地,将组织体系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民警跟着当地群众采茶、秋收,在同工同劳中转变视角、锤炼意志。
民警与村干部、群众围坐一堂,用佤汉“双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共同研讨党建如何为乡村振兴“搭梯子”等问题,让政策理论“听得懂、落得下”。同时,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民警与群众携手植树,挥锹培土、浇水育苗,一株株新绿在道路旁、村舍边挺立,为佤山添了生机,也为警民添了温情。
随着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从最初党委、政府支持的“五联”党建格局,到如今全乡全域联创共建“红枫单甲”党建品牌,单甲乡依托村组、学校、企业的属地优势,为警地共建提供活动场地,搭建起群众支持平安建设的“连心桥”。
服务群众 治安防控的基层基础愈加夯实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单甲乡嘎多村的田间地头已见民警帮着老乡劳作的身影。民警撸起袖子帮老乡干活,唠的是家长里短,问的是急难愁盼。“群众白天忙,我们就早晚走访,他们在地里干活,我们就边帮忙边了解情况。”刀里警务室民警说道。
“警务围着民意转,警力围着群众走。”这是单甲边境派出所对驻村民警的要求。民警践行“进百家门、识百家人、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把工作嵌入村民的日常烟火——下地干活时聊政策、吃饭时解困惑、火塘边调解矛盾,从“朝九晚五”的坐班调解调整为“随叫随到”的入户调解,让矛盾化解在萌芽、问题解决在现场。
“群众遇到急事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该所长期推行“月亮警务”24小时值守机制,不断加强夜间值守劝阻、涉案资金止付工作,老乡们常说:“有民警的‘月亮’守着,咱们睡觉都踏实。”
依靠群众 强边固防的体系建设愈加坚固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单甲乡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山高坡陡、村寨分散,如何让群防群治“落地生根”?单甲边境派出所将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群防群治的切入点,推动“邻里守望”成为群众行动自觉。
深化“月亮警务室会客厅”建设,打造成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民警与学校老师共同举办法治课程,每周五邀请学生参与沉浸式法治教育,通过漫画、情景剧等形式讲解法律知识,帮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法治纽扣”。同时,单甲边境派出所吸纳村组骨干、乡贤群众等人群力量,组建“月亮之家”红枫巡防队,平日里,队员们走村串巷宣传法律,讲社会治安、民风民俗、邻里相处的道理;遇事时,依托“月亮微警”线上警务群、“月亮之家”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群协助查案,扭转了派出所“单打独斗”的困境;调解矛盾时,主动提供“矛盾燃点”“源头案由”,帮民警把问题摸得更透、解得更实。
如今的单甲乡,清晨有民警帮老乡劳作的身影,傍晚有巡防队穿梭村寨的脚步;田间地头是唠家常的警民,火塘边是解纠纷的笑脸。新时代法治文明的春风,吹活了群众的思想,改善了精神面貌,更激发了大家爱边护边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边疆美、边民富、边防固”的和美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