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坚持以党建引领边境治理,深化“勐捧新枫”品牌建设,走出边境安宁、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边境线时,勐捧边境派出所章奎警务室负责人已经带领党员民辅警、联防队员踏上巡边路。“组织建在边境,党员冲在一线,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脚下每一寸国土。”这份坚定,源于勐捧镇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首位,以党建统领全局,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强边固防实效。
该镇党委创新推行“国旗插在边境线、支部建在联防所”模式,构建“党委+党支部+警务室+联防所+前排哨”联建机制,设置14个边境联防所,成立1个联合党总支、3个联合党支部,实现49个抵边村民小组党组织全覆盖,织就“百米有党员、千米建支部”的红色防线。
为凝聚守边合力,该镇深化警地联建,依托“工作联商、机制联创、队伍联训、边境联防、村寨联治”的“五联”机制,携手17个军警地党组织打造“勐捧新枫”品牌,明确联合巡逻、主题党日等任务清单。如今,15个强边固防示范点遍布全镇,党员责任区、先锋队活跃在边境一线。勐捧边境派出所党支部连续两年获云南边检总站“先进基层党组织”,包包寨村获评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1名民警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公安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走进小寨坝联防所监控中心,大屏幕上边境实时态势一目了然。振动光纤、高清探头、喊话器等829套设备全天候运转,实现三级联网预警。“去年雨季深夜,系统突然发出警报,我们通过视频调度锁定位置,联合巡逻队十分钟内赶到现场,成功阻止一起非法越境事件。”联防所民警说。这样的高效响应,得益于勐捧镇构建的“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立体化防控体系。
面对复杂边境形势,该镇动态调整一线防控力量,组建专业化守边队伍实行24小时值守;整合党政军警民力量成立联合指挥中心,通过联席会议、应急调度等强化情报互通与协同作战。物防技防上,累计投资1280余万元建成长约28公里的边境拦阻设施,修筑国防巡逻路、设立边境警示标识,实现21.4公里边境线闭环管理和重点部位可视化监控全覆盖。
科技强边的同时,勐捧镇保持对跨境犯罪的高压态势,聚焦非法出入境、贩毒走私、电信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开展专项行动。2024年以来,全镇未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影响恶劣的跨境违法犯罪案件;累计遣返、劝返“三非”人员600余名,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村寨,平安建设的基层治理实践生动展现。勐捧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1个镇级、17个村级综治中心,推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模式,让群众解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同时,以“民警+法律明白人+村寨头人”调解机制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82起,调解成功率达98%。
勐捧镇全面推行“自然村长+微网格”治理,将全镇划分为38个片区、1012个微网格,派驻24名驻村干部、38名“自然村长”,走访群众4.1万人次,帮扶3560人次;组建“勐捧新枫”综治巡防队等3支群防群治队伍,发展“3221”治安信息员体系,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下降24%;建成岔沟碉堡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6个法治阵地,构建“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累计开展法治宣教活动30余场,覆盖群众超7000人次,边民“放牛就是放哨、出门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的意识蔚然成风。
白露时节,秋意渐浓,勐捧镇产业兴旺景象动人。烤烟种植大户王大哥笑着算收入:“去年种50亩烤烟,挣20多万元,日子好了,守边更有劲儿!”该镇深化“13552”发展思路,围绕“两烟一蔗一茶一果”布局,构建“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富足了,环境更要美。勐捧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建绿美村庄23个,设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240个,铺设污水管网30余公里,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66.1%和63.1%;完成户厕改造7340户,进度居全县第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勐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杨奶奶正和老伙伴聊天:“这里环境好,还有医生定期检查,孩子们在外打工也放心。”勐捧镇聚焦“一老一小”,建成8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2025年发放临时救助、低保等惠民资金3082.9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43万元,落实“雨露计划”补助123人共26.1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夕阳西下,边境村寨炊烟袅袅,宁静祥和。勐捧镇以“红色根基”引领平安建设,以“三防融合”筑牢边境屏障,以“三治协同”创新边疆治理,以“兴边富民”夯实发展基础。各族群众在安居乐业中守护祖国西南大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边境平安、百姓幸福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