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中国农业大学拉开帷幕。临沧市镇康县委政法委工作人员带着镇康县96.358公里边境线上的风沙印记与热血故事,受邀为2025级新生们开启了一场关于“强边固防与青春报国”的深度对话,让边疆的坚守与校园的理想在这一刻同频共振。
山河为证,96.358公里的生命刻度
在中缅边境的镇康,96.358公里不是冰冷的地理数据,而是用脚步丈量的忠诚。那里没有天然的屏障,只有一群可爱的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移动的长城”。课上,镇康强边固防故事让学子们看见,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每块界桩都镌刻着守护者的姓名,每段边境线都回荡着“请党放心,守边有我”的铮铮誓言。
“五联”筑防,从“有边难防”到“强边稳边”的镇康答卷
授课老师详细介绍了镇康县在新时代强边固防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五联”机制(工作联商、机制联创、队伍联训、边境联防、村寨联治),依托整合党政军警民多方力量,构建起“军管线、警管片、兵民管面”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实现从“有边难防”到“强边稳边”的历史性转变。通过常态化联训、实战化演练、智能化装备联配,不仅筑牢了物理防线,更凝聚了人心防线,形成“村村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群防群治格局。
暗夜星光,以生命赴使命的青春抉择
“为什么选择留在边境?”张从顺、张子权父子的英雄故事让全场陷入沉静。作为镇康禁毒战线的“一门两忠烈”,父亲张从顺在缉毒行动中壮烈牺牲,儿子张子权接过父亲的钢枪,却同样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边疆禁毒战场。这对父子用生命诠释了“守边”二字的重量,让在场学生读懂了边境线上最动人的青春抉择。
在镇康县,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深夜里,边防人员打着手电巡查边境,萤火虫为他们引路,露水浸透制服却浇不灭坚守的决心;村寨中,年轻的“界务员”放弃到城市发展的机会,守着界桩、护着家园,把最好的年华献给边关。“总要有人守护这片夜色”,这句朴素的话语,让大家红了眼眶,也让“青春”与“担当”有了更具体的模样。
稻穗与钢枪,两种“丰收” 同一种向往
“你们研究让稻穗更饱满,我们守护让平安更长久,看似不同的事业,都在为‘人民幸福’这个目标奋斗。”课上,授课老师的话语温和却有力量,点出了“守边”与“求学”的深层共鸣,让大家看到边疆发展的生动图景,在守边固边的同时,镇康群众依托特色农业闯出致富路,一颗颗饱满的临沧坚果,成了守护边疆、振兴乡村的“金果子”;一片片丰收的田野,见证着“边疆稳固、边民安宁”的新时代答卷。
我们都是守边人,跨越3000公里的精神接力
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对话,让新生们深刻领悟到,“守边”从来不是某一群人的专属职责,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使命。不必人人奔赴边疆,在实验室攻克农业难题是守边,在田野间推广种植技术是守边,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每一件事,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祖国的“大边疆”。
秋风渐凉,中国农大的校园里,却有一团火在年轻学子心中悄然燃起。这团火,源自边疆守护者的精神感召,源自“青春报国”的理想信念,更将照亮他们未来的路,无论是走向实验室、扎根田野,还是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都将以“守边人”的担当,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