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厚重的时光相册,德宏州瑞丽江畔的“枫桥”故事在泛黄的影像中流淌。1979年,一张模糊的黑白影像定格了姐勒边防派出所的第一份工作总结,老旧的纸张上,“扎根边疆、服务群众”的墨迹力透纸背。这本诞生于油灯下的总结,如同一颗火种,照亮了瑞丽江畔的“枫桥”之路。从建所伊始,“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因已融入姐勒边防派出所每位工作人员的血脉。
时光镜头一:泥土路上的群众路线
1988年,一张充满朝气的照片定格了一次全新尝试。一支组织化、年轻化的普法宣传队活跃在辖区集市街道、田间地头,积极学习民族语言,用贴近群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这支队伍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仆卯队”(意为“帅小伙”团队)。
这张照片背后,是姐勒边防派出所守护边境安宁、服务群众、播撒法治种子的初心,历经风雨,岿然不动。这份坚守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昔日“小仆卯队”走街串巷、火塘夜话的普法形式,已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普法新模式。依托“网上警务室”和边境“法治小喇叭”,法律政策、反诈知识、安全提示精准推送到千家万户;民警化身“网络主播”,用民族语言进行直播普法,解答群众疑惑;普法无人机飞入偏远村寨,携带电子扬声器播放“双语”法治警示语……科技赋能下,法治宣传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接受度实现质的飞跃。不变的初心,在创新形式中让法治信仰如春风化雨,沁入边疆各族群众的心田,为边境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时光镜头二:群防群治的星火燎原
相册里,一张20世纪90年代的彩色照片分外温暖。卡南村8位景颇族妇女身披筒裙,臂戴红袖标,组成“女子护村队”。她们勇敢地冲在禁毒一线,以柔弱之躯勇斗毒魔,让“毒患村”涅槃为如今的“强边固防示范村”。
今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引发芒令警务室周边村寨的局部内涝,“瑞丽义警”平台收到多条求助信息。救助帮扶义警队、芒令义警队等3支义警队闻“汛”而动,在民警的发动下,快速组织疏散、抢运物资,帮助排查解决安全隐患问题7处……这新搭建的“瑞丽义警”平台接过接力棒,协助派出所开展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秩序、处置救助警情、化解矛盾纠纷。只需指尖轻点,紧急求助瞬间响应,让“15分钟响应圈”成为现实,辖区5个村寨获评平安村、文明村,群防群治的星星之火,在机制创新与智慧支撑下呈现燎原之势。
时光镜头三:民族团结的治理新智
镜头转向2009年,一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证章熠熠生辉。照片里,官兵与各族群众围在一起,用民族语言传递党的声音。这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坚守,催生了更深层的治理智慧。
“虽然土地是傣家人的命根,但景颇族兄弟要盖的是新房,可不能伤了和气。”调解室里,傣族老人波岩糯用傣语劝说着村民岩温,一旁的景颇族村民勒木在精通“双语”民警的精准翻译和劝解下,慢慢放下了手里的锄头。面对婚姻家庭纠纷“燃点低、易反复”的难题,民警从老档案里汲取经验,淬炼出“倾听、沟通、联动、挂钩、问效”五步调解法;培养覆盖各责任区的“双语”“多语”民警,确保与各族群众沟通零距离;深入村寨,在火塘边用乡音开设法治夜校,讲述互助故事、普及政策法律,让“枫桥”智慧在边疆村寨绽放出和谐之花。
2025年,民警沈阳荣膺“云南最美政法干警”,他创新的“五防反诈工作法”让电诈发案数量骤降。在他身后,新警执法实践基地里年轻面孔朝气蓬勃,案管室内法制员紧盯全流程监督屏……这些鲜活的画面,正是对老所长们为民服务初心的铿锵回响。
合上相册,瑞丽江潮声依旧。从手写总结到智慧警务,从“女子护村队”到“瑞丽义警”,从挑水帮小忙到“15分钟便民服务圈”,姐勒边防派出所用47年光阴在祖国西南边陲写下一部独特的“枫桥”实践史。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守护方式,不变的是相册扉页那行早已浸润骨髓的誓言——“民安为本,奉献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