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有三支“土”生“土”长的义警队,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警察,却是群众最信赖的“法律翻译官”、游客心中最踏实的“峡谷守护者”,更是地垄旁的“法治及时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丙中洛“红枫服务”义警队。近年来,丙中洛边境派出所紧扣“派出所主防”定位,坚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创新打造“义警+”模式,深化“警网”融合、加强“警民”互通,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双语普法”义警队:火塘边的法律使者
夕阳的余晖拉长了木爱生骑着摩托车的身影。刚刚结束村委会一天的工作,这位“双语普法”义警队的骨干没有回家,而是匆匆去和民警谢航汇合。他们的目的地,是偏远的小茶腊组,那里信息闭塞,留守老人居多。木爱生的摩托后座,绑着一叠崭新的防诈宣传单。
“最近村子里来了好几拨卖‘神奇保健品’的外地人。村子里都是老人,我担心他们被骗……”路上,木爱生向谢航道出心中的忧虑。
抵达时,天色已擦黑。木爱生与谢航熟门熟路地将寨子里年长的老人召集到和爷爷家的火塘边,拿出准备好的假药酒、中奖卡等防诈“道具”,用“双语”讲解了如何识别可疑人员,以及遇到诈骗时的应对方法。
像木爱生这样的“双语普法”义警队员,活跃在丙中洛的各个角落。他们深知,法律条文若不能“翻山越岭”抵达村民心坎,便是空中楼阁。农闲时的院坝、小卖部聚集的人群、甚至田间地头,都成了他们的普法课堂。从防范电信诈骗到禁赌禁毒,从土地法规到婚姻家庭,他们用乡音传递法治之声,打通了边疆普法“最后一公里”。
“旅游之家”义警队:党员先锋的“流动哨”
一天下午,有游客在丙中洛观景台遗失手机。接警后,该所一键调度,不到十分钟,身着蓝马甲、佩戴醒目党员徽章的老孔便赶到现场。他不仅是“旅游之家”义警队员,更是丙中洛所“景警随行”党员先锋服务队成员,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日常巡逻经验,迅速找回了失物。这是丙中洛边境派出所“旅游之家”义警队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面对激增的游客压力,该所主动作为、统筹谋划,推动成立“旅游之家”义警队,构建起民警主导、义警协同的服务新格局,在重点景区设流动点,亮身份、作表率,承担安全巡逻、纠纷调解、文明引导等职责。
该所创新“义警+”模式,巧妙融合“普法茶水铺”实体阵地与“景警随行”党员先锋服务队动态力量,将服务触角深植景区肌理。在游客聚集的节点,党员义警开设“茶水铺”,为过往群众提供休憩、凉茶服务,同时,高频次巡防于栈道、观景台之间,主动送服务、解难题。
“助力振兴”义警队:地垄旁的“及时雨”
丙中洛边境派出所民警在调研中发现,土地流转、劳务纠纷等法律问题阻碍村民致富。于是,该所指导义警队变“坐等”为“下沉”,深入田间火塘,用乡音解决群众“心头事”。
秋那桶村筹划种植项目,村民因不懂入股合同犹豫。民警听闻及时赶到地头逐条解读,促成签约。“以前合同像‘天书’,现在讲明白签得踏实!”独龙族村民杨秀花发出内心的感慨。
依托“民警+法律义警”的组合拳,这支“地头普法队”已把法律咨询服务送到1200多人家中,现场调解纠纷20余起,带动经济作物扩种300余亩,让法治的“及时雨”真正下到了田垄间。
下一步,丙中洛边境派出所将继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拓展“义警+”模式的广度和深度,在维护边境稳定、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更大作为,为筑牢辖区长治久安根基注入澎湃动能,奋力绘就边陲和谐、民族共兴的壮美“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