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边固防 > 正文
临沧市沧源县勐董边境派出所边境守卫义警队:40公里边境线上的“平安织网人”
发布时间:2025-07-25  责任编辑:符晓

在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活跃着一支由边境警务室民警、护边员、联防员、村组干部以及治安志愿者等组成的特殊队伍——勐董边境派出所边境守卫义警队。

今年以来,勐董边境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在总结城区“车轮警务”社区团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边境村寨群防群治力量,先后组建了“宁疆”“和边”“睦域”“安澜”4支边境守卫义警队,在40余公里边境线上织就了一张“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安全防护网,成为助推边境治理现代化的“生力军”。

 

 

义警同行 巧解矛盾纠纷“千千结”

边境守卫义警队的队员们熟悉社情、村情、地情、人情,对村寨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了然于心。他们组成“1名民警+2名辅警+N名义警”的网格小组,深度融入日常巡逻、矛盾调处、信息搜集、法治宣传等工作中,为辖区边境管控赋予了“千里眼”“顺风耳”的独特优势。

勐董镇刀董村的党总支书记陈强,就是首批义警队员之一。一次,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问题争执不下,剑拔弩张之际,陈强及时赶到,用佤语耐心劝导,并协同“睦域”义警队员实地丈量、查阅地籍,终使双方握手言和。

“派出所民警信任我,让我当义警,我就得对得起这身衣服,寨子和谐了,大家日子才安心。”陈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义警的责任与担当。

类似这样依靠义警力量就地化解的“微矛盾”“小摩擦”,在辖区各村寨比比皆是,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深扎根于边疆土壤。

 

 

警民携手 织密边境巡逻“防控网”

“‘宁疆’义警队,171界碑附近发现可疑身影,请立即前往核查!”深夜12点,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指令,队长带着5名队员迅速出发,借着月光在密林里穿梭。这样的深夜巡逻,对他们而言已是常态。

为破解边境线长、警力有限的难题,勐董边境派出所以“发展共促、组织共建、边境共防、和谐共创、社会共荣”为目标,充分发挥4支边境守卫义警队的核心力量作用,将辖区7个抵边村寨划分为4个网格,实行立体防控机制,形成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格局。

勐董边境派出所4支边境守卫义警队推出“网格化巡逻”模式,以“步巡+车巡”“边境巡查+走村入户”“固定设卡+流动查缉”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巡逻。队员们带着“民情记录本”走街串巷,广泛宣传举报奖励机制,激发群众主动提供有效信息线索热情,同时,采集治安线索、收集治安隐患和矛盾纠纷等信息,建立“警民联络群”,实时将可疑人员、车辆等线索发布到联络群中,及时跟进研判,形成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的立体防控圈。今年以来,义警队累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34处,协助破获各类案件32起,辖区涉边警情同比下降42%。那面跟着义警队巡逻移动的党旗,成了辖区群众心中最安全的标志。

 

 

“双语”普法 筑牢法治宣传“防火墙”

“偷越国(边)境不仅违法,还可能被境外诈骗集团利用,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在永和社区里,“安澜”义警队里的法治宣传队员用佤汉“双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吸引众多来往群众驻足聆听。

针对勐董镇少数民族居民人口占全镇人口85%的实际,勐董边境派出所充分发挥边境守卫义警队员中民族队员的优势,推出“双语普法”“庭院式普法”等模式,由民警、法律顾问、村寨“法律明白人”组成宣传队,针对跨境违法犯罪、毒品危害、婚姻家庭等问题,量身定制宣传内容,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勐董边境派出所还在抵边村寨设立“法治小课堂”,联合镇妇联开展“家庭说法”等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家中,进一步引导边疆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提升法律素养。

 

 

快速响应 下好应急处突“先手棋”

今年6月中旬,“和边”义警队接指挥室通报,辖区一处山道上因暴雨引发了小规模山体滑坡,浑浊的泥浆裹挟着碎石占据了大半路面,几棵大树倒在路上,阻断了交通。得知情况后,义警队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场,开展清障工作。他们挥起弯刀清理枝干、清扫路面,迅速开辟出一条通畅道路。

结合辖区山高林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义警队组织18名经验丰富的民辅警和13名驻地退役军人、民兵,提前配备齐救援器械、医疗急救包等物资,与县人民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防汛、防泥石流等巡回培训和应急演练。截至目前,他们成功处置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6起,救援被困群众13人,用专业与勇敢守护着边境辖区的平安与稳定。

下一步,勐董边境派出所将继续深化边境守卫义警队建设,不断创新边境治理模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用心用情用力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