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边固防 > 正文
临沧市镇康县:“五联”打造强边固防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5-07-10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临沧市镇康县着力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探索创立“工作联商、机制联创、队伍联训、边境联防、村寨联治”的强边固防“五联”机制,打造新时代强边固防“镇康经验”升级版。

 

 

边境村的红色印记

镇康县在边境一线成立2个党总支,下设1个联合党支部、12个党支部,92名党员联系898户村民,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党旗插在界碑上”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在边境一线亮身份、作表率,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作为镇康县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机制示范点,红岩村不断探索村村之间、联防所周边、区域内外整体指挥联动机制,守住边境一线、重要卡口、村小组网格三道防线,构建“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

在包包寨,36户党员家门口都挂着一块醒目的“共产党员户”铭牌。党员罗小林多次带头参与基层治理、积极带头发展产业,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该村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压实“五级段长制”责任,构建“镇—乡—村—组—户”段长管理体系,持续打造强边固防升级版。“五一”假期,镇康县2025年陀螺村超联赛在南伞河畔公园广场火热开赛。赛事创新设置国标陀螺、磨盘陀螺、传统远杆陀螺3个项目,吸引78支代表队586名选手参赛,打造出独具边疆特色的“陀螺村超”品牌。

夜幕降临,佤族、傣族、德昂族等民族群众身着盛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数瑟”文艺会演和陀螺赛事联袂登台。镇康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持续推进“非遗+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让国门文化为强边固防、乡村振兴再添动力。

 

 

边境线的红色宣讲

离国境线仅50米的刺树丫口,鲜红的党旗在联防所高高飘扬。镇康县实施“组织强边”工程,建立3个联防党总支、10个联防党支部,打造新时代强边固防红色堡垒。“我们既是巡边员,也是宣传员、调解员。”刺树丫口边境联防联合党支部书记介绍,通过创新职能职责“执勤+学习+宣讲”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化联防队伍,用“红色前哨”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镇康县将“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和强边固防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边境线上的文明实践阵地。公安部门结合边境管控工作,开展涉边法律法规宣传;司法部门组织法律工作者深入边境村寨,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治讲座;教育部门将强边固防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镇康县通过院坝会、火塘会、山歌传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守边固防宣传、边境法治宣传等活动;村干部、党员、退休教师等人员组成“双语”普法队,深入边境一线,开展“法治进边关”活动;利用村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定期推送边境管控政策和典型案例。同时,结合元旦、春节、泼水节等节庆日,以“法律N进”为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做到宣讲宣传无死角、无盲区。

针对全县多民族聚居的实际,镇康县选拔培养一批普法骨干,用“双语”宣传强边固防法律法规和政策。“就着挑水带洗菜,上山种地带看界”“出门散步带巡边,回家睡觉才安心”“放牛放在边界山,放得牛来站得岗”,这些脍炙人口的普法对子,在边境线上人人熟知。

戍边馆的红色传承

面对边境维稳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镇康县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健全完善力量整合、队伍建设、边民参与等边境联防联控体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管边、控边、固边能力和水平,有力守护边境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

为展示数十年来党政军警民合力管边控边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以及镇康人民代代相传的戍边精神,激发边疆群众爱国、爱家、守边、护边热情,提升干部群众的国家、国土、国门意识,2019年,镇康县建成赓续血脉的戍边馆。

镇康县传承红色基因,工作联商推进党政军警民共商体系建设,机制联创突出联勤联动,队伍联训落实队伍共建责任,边境联防构建纵深防控布局,村寨联治持续推进政策法规共宣、社会治理共抓、边疆发展共促,用好“五联”机制,守护神圣国土。

勐堆乡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双中心”,把“平时善治理、急时能处突”作为工作目标,实行指挥调度、信息收集、分析定性、分流处置、督办闭环的“五个一体化机制”,推动一体推进、一体办公、一体运行,既管住了边境线,又管住了社会面,实现了全乡连续6年命案“零发生”。

在“争当一辈子好边民”教育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全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聚力,在防范风险、化解矛盾上着力,把责任传导到末梢,把干部群众动员起来,把工作氛围抓出来,把制度机制建起来,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激活边疆基层善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