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有这样一群人,昼夜不歇坚守在边境线上的每一个国门口岸、每一个哨卡、每一个点位,如星辰般照亮了边关的每个角落。
绵延千里的高黎贡山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在山巅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形丫口,这里就是怒江州泸水市片马边境公路高黎贡山的最高点。被称为“钢铁哨所”的“风雪丫口”前哨,海拔有3150米,年降雨量达2500毫米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每年有4到6个月为大雪封山期,常年浓雾紧锁,年日照不足1000小时。
这里是通往缅甸克钦邦的必经之地,是境外人员入境的第二道关口。195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41师4团2连派一个排驻防“风雪丫口”,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边境线上,开启了解放军管控片马边境的历史。第一批来到丫口的战士,正值寒风怒嚎、雨雪漫天,四周是绵延的崇山峻岭,两侧是高耸云端的山峰,没有平地没有落脚地。战士们铲平陡坡打地基、搬来石头垒砌墙、砍来竹子作挡板、挖来泥巴打土墙、厚厚茅草盖上顶,尽管抵挡不住暴风骤雪的打击,但战士们从此有了立足生根的地方。
“风雪丫口”哨所曾与西藏查果拉哨所、喀喇昆仑神仙湾哨卡、新疆阿勒泰红山嘴边防站齐名,成为全军著名的四大艰苦哨卡,一茬又一茬戍边人,日夜守望山川,在高山之巅,追逐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1983年,怒江边防支队接过驻防丫口的光荣使命,随后修建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永久性营房,改善了官兵的工作和生活环境。2019年起,一支平均年龄26岁的移民管理警察队伍接过钢铁哨所的旗帜,担负起打击跨境违法犯罪、雪山救援、警情处置等任务。哨所官兵坚持以哨为家,战风雪、斗严寒,凝结形成了“不畏风雪、不惧严寒、不怕牺牲、不辱使命”的“风雪丫口精神”。近半个多世纪过去,一代又一代“风雪丫口”官兵爬冰卧雪、艰苦戍边,坚守在风雪中守护万家团圆。
2020年2月,片马镇一名50多岁的高龄孕妇乘车外出就医,被困在积雪深达20多厘米的公路上,情况十分危急。执勤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带上铁锹、铁铲、绳子等救援设备前去救援,铲雪、推车,走走停停,短短一公里的路程,愣是推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车辆安全护送驶出雪山,最终孕妇得到了及时救治。
春节前夕,“风雪丫口”骤降大雪,部分路段积雪高达70厘米,一大批放假回家的学生和急于返乡过年的群众被困在雪地中。连续数日,民警奔波在茫茫雪海中,给群众运送生活物资、安抚受困群众情绪、紧急救援受困群众。“风雪丫口”被风和雪无情地冲击着,执勤民警依旧深一脚浅一脚地开展24小时双向查缉和巡逻防控工作。
依旧是风雪漫天,依旧是浓雾紧锁,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高山之巅的风雪哨所,一茬茬戍边人68年里昼夜驻守,用汗水和热血书写着青春无悔的奉献,用职责和担当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用初心和使命诠释着戍边卫国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