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乡立足边境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直面问题与挑战,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实践,努力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
创新治理提质增效
景哈乡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基层治理队伍体系,以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治为基础,组建“澜湄极边综治队”;充分发挥妇女细心、耐心、用心的优势,组建“普法、禁毒、规劝、宣传”女子队伍;以宣传法律法规为重点,组建“法律明白人”队伍。3支队伍常年穿梭在村头巷尾,通过“双熟双带”工作方式,深入边境村寨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以干部夜校为“充电站”,以主题党日为“练兵场”,构建“法规政策研习+法治理念实训”双引擎学习体系,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数字化治理等先进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提升乡村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治理能力。通过“火塘夜话”等形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生动实践,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为边境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夯实治理效能提升的基础。
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整合各部门、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多方力量,聚焦婚恋纠纷、债务矛盾、邻里争执、土地权属等高频民生问题,采取动态走访、信息采集、预警研判“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系统梳理辖区风险隐患,推动矛盾纠纷从末端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变,提升对潜在风险的主动识别和精准干预能力。
问题化解效率提升
依托“平安版纳”App和“一码通”等大数据平台,群众可通过扫码下单,综治中心按照“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原则,根据职权范围以“派单”模式流转,相关部门协同解决群众需求。同时,指定挂钩领导、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及景哈司法所共同参与多元化解工作。2024年以来,已流转420条事项至各部门、村委会跟进办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通过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整合矛盾调解室、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构建集群众接待、警调对接、劳动仲裁、心理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共治原则,采取巡回调解、预约调解等灵活方式,将法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为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依托“平安版纳”App大数据平台,开展智能研判,建立重点人员动态分级管理体系。按照一人一档原则,落实“1+1+N”包保责任制,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与个性化。通过定期走访、心理疏导和帮扶教育,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通过“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风险防控效能,筑牢社会稳定防线。
多元共治夯实根基
在推进边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律顾问已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景哈乡通过构建“一村一顾问”机制,精准施策,解决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堵点。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专业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优势,创新开设“法治门诊”,为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提供法律依据和解决方案,确保调解过程的合法性与公正性。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法律咨询198次,解答群众疑难问题109件,有效提升了基层法治化水平。
实施“双挂联”工作机制,联防所所长在管理联防所的同时挂联边境村民小组,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扎实做好技防物防设施维护和排查工作。同时,深入挂联村寨开展网格化治理,建立周走访、月研判、季总结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模式,广泛宣传边境政策法规,切实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和边境安全意识,筑牢边境安全防线。
通过构建“微网格治理+普法宣传”模式,形成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政策通”优势,协同村组干部依托“活地图”的资源优势,深入村寨开展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动态台账,重点整治边境管控及治安领域潜在风险。同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通过多元载体开展普法,切实提升群众对矛盾纠纷的识别能力。
便民服务温暖人心
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召开村民大会,共同讨论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明确禁止高额彩礼、铺张浪费、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行为,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良好风尚。同时,建立村规民约执行监督机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依据村规民约进行相应处罚,确保村规民约有效落实,为边境治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帮办代办服务功能,制定并落实景哈乡党群服务代办制度,采取“实地走访+窗口受理”模式,广泛收集和整理群众的民意诉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走深走实,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为民情怀,以暖心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景哈乡巡检工作办法,对基层治理重点问题进行分类督促整改,对落实上级和乡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工作作风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干部在岗在位、尽职尽责。严格落实景哈乡首问责任制度,构建闭环式精准服务机制,不断压紧压实工作职责,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创建便民服务新格局。
(来源:西双版纳报 通讯员: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