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边固防 > 正文
德宏州盈江县:警民间搭了座“枫桥”
发布时间:2025-01-22  责任编辑:符晓

议事论事、矛盾化解、暖心服务……德宏州盈江县边境管理大队的民警用自己的方式,在警民间搭了座看不见的“枫桥”。

“庭院议事厅”村民来议身边事

“我们将村民庭院纳入社区警务阵地,把社区民警‘驻地’推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从派出所到警务室,再到庭院的警务前移。”盈江边境管理大队民警介绍。

冬日暖阳,勐弄边境派出所“红石榴”背包警务队民警组织的“庭院议事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盘龙村村干部、村民代表畅所欲言,与民警一起,共同探讨消防隐患、反诈宣防等村级警务事项。

农村中老年人口多,问题诉求多元,如何发挥村民作用,高效快捷提升村级警务,成为近年来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一项新课题。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向一线定期推送基础管控任务和风险隐患清单,指引各派出所前移治理阵地,扩大议事主体,聚合治理力量,由“红石榴”背包警务队在辖区环境优美、群众日常自发聚集的庭院中打造“庭院议事厅”。“庭院议事厅”每月定期组织召开警民议事会,集政策宣讲、民主议事、现场互动、答疑解惑、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构建“社区民警/村干部—网格先锋—村民”三级议事队伍,让群众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更是“主人翁”。

截至目前,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已借助“红石榴”背包警务队的“庭院议事厅”,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防范宣传900余场,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00余处,收集推动村级警务发展意见和建议260余条。

 

 

“法治副村长”用“唠嗑”解矛盾

“那地基的使用权问题,就这么定了。”近日,卡场边境派出所民警杨东欣慰地将村民老孙和老熊两家的手握到一起,为邻里的积怨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2024年12月28日,卡场镇吾帕村村民孙某与邻居熊某因地基的使用权问题发生纠纷。此前派出所曾多次接报警情,也曾多次组织调解,却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杨东瞅准村民傍晚集中到庭院纳凉的契机,通过“唠百姓嗑”从当事人和周边村民口中,一点点重构事件全貌,找到矛盾的根源,将看似复杂的矛盾纠纷梳理清楚,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同参与调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让积怨颇深的两家矛盾得以化解。

除了担任卡场边境派出所民警一职,杨东还是村里的“法治副村长”,调解村民大小矛盾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盈江边境管理大队辖区内还有数十名这样的民警,穿梭在辖区的各个角落。他们发挥自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用“聊家常”说好群众间的琐事,并吸纳村寨中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调解。在全息感知各类潜在矛盾隐患的同时,打造警社高效联动、邻里快速反应的联调联治新局面。

“唠百姓嗑,乡贤齐帮忙”逐渐成为盈江边境管理大队“红石榴”背包警务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诠释。

 

 

线上聚合力促服务再升级

线上平台让警民沟通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群众提供“7×24”全天候服务。

“天天深夜那么吵,影响家里休息,能不能让你们客人小声一点?谁能管一管?”1月5日,平原边境派出所民警在“警民联系群”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原来,家住永胜社区的居民王女士,深夜因楼下餐馆客人喝酒后大声说话,影响休息。王女士想起了平原边境派出所“警民联系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了几句埋怨。

很快,民警将信息打上“非警务类线索”标签,第一时间促发(村)社区、网格员等多方力量,有效形成矛盾纠纷联调、安全风险联治工作合力。不到3个小时,王女士的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据悉,“警民联系群”的数据在社区民警统一汇总后,将根据业务性质不同,与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高效流转,所有群众提供的线索信息一律实行“12小时内签收,3个工作日内反馈”。这种联动共治模式,不仅大大畅通了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更是让“警民联系群”实现立体化、智慧化提升。

盈江边境管理大队推行“预约服务”“延时、错时服务”“随到随办”等便民利企措施,开展送证上门、延时服务等80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98%,收到群众赠送锦旗38面。搭建集“教育引导、管理服务、权益保障、政策宣讲、扶弱济困”“五位一体”的“红石榴警务公益”,开展“一对一”帮扶、“边疆暖冬行”等一系列爱心活动55次,捐赠物资共计300余万元。

大盈江芦苇花开时,芦花荡漾竹林婆娑。大盈江畔见证了一代代移民管理警察接力戍边、续写忠诚的故事。他们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在边境线上搭建起一座又一座警民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