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检察窗口 > 正文
破壁联心护公益 跨域协同强监督——曲靖市富源县检察院构建跨区域协作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11-11  责任编辑:符晓

在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跨行政区域的公益损害、监管盲区等问题日益凸显。曲靖市富源县人民检察院立足滇黔交界的区位特点,以系统思维打破地域壁垒,在公益诉讼检察与行政检察领域深耕跨区域协作,构建起“机制共建、案件共办、治理共推”的协同格局,为破解区域治理难题注入检察动能。

锚定“机制先行”,筑牢跨域协作“压舱石”

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跨区域协作的基础工程,推动跨区域协作从“个案联动”向“常态长效”转变。一方面,主动对接周边检察机关,构建多层次协作体系。与贵州省紫云县、盘州市等检察机关签署协作协议,明确刑事犯罪协同打击、行刑双向衔接联动、公益诉讼协同监督等机制,细化线索移送、异地取证、联合听证等操作规范,实现“一件事、两地办、同标准”。针对珠江流域生态保护、煤矸石治理等共性问题,联合建立“生态保护协作圈”,形成“共护一座山、共治一条河、共守一片地”的治理合力。另一方面,健全内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由富源县检察院办公室统筹协调,公益诉讼、行政检察等部门分工协作,建立“线索筛查—集体研判—跨域移送—跟踪督办”全流程工作台账,确保协作事项闭环落实。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强化能力建设,依托“思辨小课堂”分享跨省协作经验,借鉴外地“以事立案”等创新模式,推动跨省协作质效提升。

  

聚焦“公益核心”,打好跨域保护“组合拳”

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以跨区域协作破解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难题,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中,构建“个案办理—系统治理”的协作路径。办理王某、吴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时,发现涉案人员家乡紫云县存在因“放生鸟类”民俗引发的违法隐患,及时移送行政监督线索,推动紫云县人民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监管部门堵塞漏洞,并联合开展专题普法活动,引导群众摒弃“养鸟不违法”的陈旧观念,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与盘州市人民检察院协作办理的某公司破坏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西部大开发区域检察协作典型案例,通过联合勘验、公开听证、共同督导,推动企业停止违法行为并修复林地,彰显跨区域生态保护的司法刚性。在民生权益保障中,延伸协作触角,针对边界地区公共服务薄弱问题,联合设立跨区域司法事务服务窗口,协同开展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专项监督,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服务的温度。

  

立足“监督协同”,激活跨域治理“新引擎”

行政检察部门以跨区域协作强化履职监督,推动行政监管从“各自为战”向“协同共治”转变。一是深化行刑反向衔接,消除监管盲区。在办理行政违法案件时,对涉及跨区域的监管不足问题,主动向属地检察机关移送线索并同步通报行政机关,形成监督合力。如在野生动物保护案中,通过跨区域线索移送,推动紫云县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化解民俗与法律冲突带来的治理难题。二是联合开展专项监督,提升治理效能。针对边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突出问题,与周边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开展联合检查,共商治理方案。依托《南盘江水系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协作机制》,协同破解跨区域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等难题,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三是强化整改落实,巩固协作成效。对跨区域行政监督案件,联合开展“回头看”,邀请人民监督员、公益志愿者共同验收整改效果,确保检察建议落地见效,实现“监督一次、规范一片”。

  

深化“系统治理”,彰显跨域协作“新成效”

以跨区域协作为抓手,通过个案协作推动检察履职从“法律监督”向“社会治理”延伸。与紫云县检察院开展联合普法后,促使当地修订民俗活动管理规范,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双赢;与盘州市检察院建立协作机制,为滇黔边界生态保护提供可复制经验。加强协作提升司法公信力,近三年共办理跨区域公益诉讼案件12件、行政监督案件2件,移送线索3条,推动修复林地50余亩、治理污染水域3处,相关做法被上级检察机关推广。通过协同办案凝聚治理共识,联合周边检察机关开展法治宣传、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让跨区域协作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跨山越水谋协作,凝心聚力护民生。富源县检察院将持续深化跨区域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方式,以更优检察履职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