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检察窗口 > 正文
创新“阿佤理”未检品牌 呵护“法治芽”情暖佤山
发布时间:2025-11-03  责任编辑:符晓

清晨的薄雾还未漫过阿佤山的山脊,佤山的风就送来佤族古歌的韵律。

2023年的一天,临沧市沧源县芒卡镇芒岗村,火塘烧得正旺,16岁的艾宝(化名)低着头坐在角落,对面是被他一时冲动打伤的小伙伴尼块(化名)。火塘边,双方家长正因赔偿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寨老“达逢”来到艾宝和尼块中间,边将二人的手拢在一起,边念起一段佤族古训:“一棵树上的枝丫不打架。”两个少年的手慢慢紧握起来。顺势,沧源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引导两家人共同了解学习相关法条,并用佤族谚语和法条一起解释。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这场融合了佤族传统矛盾处理方式与现代法治教育的调解,让两家人既解开了心结,更让艾宝和尼块明白了“规矩”和“法律”背后的分量。

这是沧源县检察院“阿佤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一个生动片段。

通过挖掘、转化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智慧与经验,沧源县检察院创新“阿佤理”未检品牌,将佤族传统教育与未成年人检察职能深度融合,用心用情呵护着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新芽”。

在传统之根上绽放现代法治守护之花

沧源县,一座镶嵌在中缅边境的小城。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85%以上的人口为佤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的佤族群众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时至今日,不少村寨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记忆与传统部落文化的惯性。特殊的县情给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带来了特殊的挑战:留守儿童多,边境线长,人口流动性大,法律意识薄弱,传统规约深入人心,当地群众比较信赖“寨老调解”。

如何找到突破口?转机始于2018年的一起盗窃案。沧源县检察院副检察长俸永军到涉罪未成年人的居住地开展社会调查,邀请了寨里的老者“达逢”参与办案。其间,看到“达逢”利用佤族古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引导,俸永军突然意识到那些口耳相传的“阿佤理”中,蕴藏着对未成年人的天然呵护和朴素惩戒智慧,与现代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不谋而合。例如,“少年犯错如树歪,扶正比砍倒强”,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司法原则高度契合;“莫让麻栗树长弯,树苗歪了要扶,孩子错了要教,才能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强调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要及时干预,可理解为现代法治的涉罪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不教子女是罪过”,则将家庭教育上升到了国事的高度……佤族世代相传的习惯法“阿佤理”,正是有效连接法治与民心的天然桥梁。

 

2020年,集司法办案、教育帮教、法治宣传、社会治理等职能于一体的“阿佤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正式成立。通过积极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精准帮教+全覆盖普法”“三位一体”的护“未”工作模式,“阿佤理”未检致力于培养阿佤山各族孩子“懂道理、守规矩、谋自立、重品行、怀自爱”的良好人格。如今,这一扎根于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创新,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一个亮眼品牌。

照亮人间正道,让“最有利于未成年人”落到实处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是对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本土化阐释。“阿佤理”未检团队成立以来,结合检察职能,创新多种办案与帮教模式,如“五个一”不起诉案件办案模式、“检察+N”异地考察帮教模式、“多元+综合”保护救助模式等,切实提升未检工作质效。

小叶楠(化名)“安家”记。2022年,“阿佤理”未检团队办理了全县首例撤销监护权案件。办案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优势,主动加强与公安、法院、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推动构建司法办案、保护救助一体化协同机制,通过刑事追责、民事支持起诉、多元综合救助、善后跟踪回访等方式,帮助被父母遗弃的小叶楠依法落户和办理收养手续。从小叶楠被收养至今,检察官们都会通过定期走访、视频连线等方式对小叶楠的成长状况和生活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全力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迷途少年“回归路”。17岁的小洪(化名)在“高薪招聘”的虚假信息引诱下,偷越国(边)境。因其系外省籍未成年人,如何对其开展有效帮教?“阿佤理”未检团队结合近年来涉未成年人犯罪以外地籍人员居多、跨境违法犯罪案件多等特点,因地制宜、依法能动履职,主动沟通协调外地司法机关、社工组织等各类优势资源,搭建帮教平台,创新“检察+N”异地考察帮教模式,实现异地帮教考察精准化、人性化、规范化,将教育感化贯穿办案全过程。在近期回访中,小洪告诉检察官,他考取了挖掘机操作资格证,目前在当地一家企业从事挖掘机操作工作,月收入8000余元。

量身定制“法治处方单”。“我以后一定会遵守法律法规,做个知法、用法的人。”参加完校园“护学岗”交通秩序维护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的小花(化名),在“阿佤理”未检工作室的“感言纸”上写道。小花不仅是一名志愿者,也是一起危险驾驶案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因其系初犯、偶犯,自愿认罪认罚,犯罪情节轻微,在征得小花本人及其监护人同意后,检察官采取了“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的考察帮教方案,为其“量身”制定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清单。在交警的带领下,小花自愿作为交通协管员维护交通秩序,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通过社会公益服务让“罪错”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阿佤理”未检团队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因案施策,为涉罪未成年人量身定制“法治处方单”,做实了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后半篇文章”,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健康无痕回归社会。

凝聚护“未”合力,让孩子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2021年“阿佤理”普法小分队成立,由12名员额检察官担任12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2022年开设“阿佤理”普法小课堂;2023年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沧源县检察院“阿佤理”未检法治教育站;2025年与县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成立“观护帮教基地”……成立7年以来,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的重点难点问题,“阿佤理”未检团队通过加强与有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组织等力量的协作配合,突破行政执法部门横向联动壁垒,凝聚预防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多元合力。

 

一是立足学生需求,做好法治宣传践行者。探索“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新模式,以校园欺凌、网络猥亵、电信诈骗、防性侵害、防溺水、新型毒品犯罪等为主题,推出“阿佤理”未检普法小课堂,原创普法情景剧《“未”你说法——Stop少年》,制作《国家安全教育知多少》等普法课件,有效提升了授课覆盖面和适用率。与此同时,发挥“双语”干警优势,利用家庭教育宣传周等时间节点,以深入村组两级“集会讲”、入户上门“唠嗑讲”、走进课堂“上台讲”的组合拳方式,瞄准失学、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监护人等重点人群,全力打通法治教育进村寨“最后一公里”。

二是立足主责主业,做好法治校园助力者。依托“法治副校长”制度,主动融入学校法治教育体系,指导犯罪预防、安全保护等工作,畅通检校联系渠道,协助学校化解涉校矛盾。

三是聚焦治理难点,凝聚社会保护合力。联合公安机关开展临界预防工作,将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等三类未成年人作为临界预防对象,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由“小错”滑向“罪错”。

成立以来,“阿佤理”未检团队通过创新办案模式和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更加规范、高效,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效果明显增强。据统计,2023年以来,团队共开展帮教100余人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90余人次,帮助2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再犯率为零;利用“检察+N”异地考察帮教模式,与多省份检察机关和社工组织协作,帮助9名外地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成功率达100%;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提前介入率达100%,认罪认罚适用率达95%以上;累计帮助10名未成年被害人转学、复学,为3名困境儿童申请一次性临时救助,依法支持起诉撤销监护权2件、变更抚养权1件,协助落户1人、协助转学2人,实现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全方位保护救助。同时,依托“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与取证中心”,有效避免了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次生伤害”。

 

 

阿佤山流传的古话说:每棵树都该触摸太阳;未检团队的检察官们说: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被法治护航。从佤族民歌里的“护童谣”,到法治阳光下的“成长礼”,沧源县检察院的“阿佤理”未检团队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在守护未成年人的道路上相遇,让各族青少年在“检”心呵护下,长成正直的麻栗树;让佤山检察在司岗里的传说中,续写新时代检察“护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