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20万云南儿女手持锄头、十字镐,肩拉石碾子,以血肉之躯,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施工的情况下,用9个月的时间,在云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开掘出一条长达11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
蜿蜒于云南崇山峻岭间的滇缅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不屈抗战精神的巍峨丰碑,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见证。
近年来,大理州漾濞县人民检察院在拓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中发现,滇缅公路漾濞段的历史标识存在错误,将“滇缅公路”错标为“史迪威公路”,通过依法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成功推动漾濞境内63公里38个里程碑、7处纪念雕塑等错误得到修正,对太平村乡村记忆馆内4处错误内容予以更换,滇缅公路历史标识得以正本清源,“抗战生命线”得到正名归位。
深入调查核实,精准厘清历史脉络与准确称谓
漾濞县检察院将夯实证据基础、还原历史真相作为办案首要环节,多维度开展调查核实。多方查阅资料析清“根本”。深入县文物管理所、县志办等5家单位,调取历史档案、地名志等原始资料11份,系统梳理两条公路在修建时间、起点终点、历史背景与意义上的本质区别。借力专家智库求索“依据”。主动向省、州、县三级历史学、文物领域的3名专家进行咨询求证,获取权威书面分析意见和专业支撑,为准确界定两条公路的历史地位提供坚实的学理依据。全面调查勘验有力“固证”。充分运用无人机航拍、高清摄像等科技手段,对错误标识的路段、里程碑、纪念雕塑进行精准勘验测绘和全方位影像记录,全面固定现场证据,确保证据链条完整、客观。
做实论证支撑,清晰阐释危害后果和整改必要
漾濞县检察院针对滇缅公路错误标识的危害性、整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等充分论证,凝聚“必须改、尽快改、彻底改”的社会共识。精选听证代表,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人大代表等社会领域24名代表参与公开听证。充分质证论证,制作PPT现场示证,围绕错误标识的具体表现、违反的法律法规、对文物原貌的损害以及对漾濞作为历史见证地的形象负面影响等核心问题,进行充分质证和深入论证。聚焦损害后果,在沿线中小学校及村镇开展问卷调查,直观了解公众对相关历史地名的认知现状,研判错误标识误导公众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修正错误标识、捍卫文化自信根基的必要性。
强化检察监督,有力“校正”历史错误和推动整改
漾濞县检察院本着“起诉不是目的,有效保护才是最终目标”的原则,精准运用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方法,有效推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精准制发检察建议。依法向负有法定管理职责的县民政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书,以翔实的调查和法律法规为依据,明确指出监管疏漏,提出整改建议。充分运用磋商机制。鉴于问题整改涉及多部门职责和属地管理,同步向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及属地政府发出磋商意见书,推动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整改工作格局。深化巩固办案成效。助推文旅部门启动文物价值深度普查,争取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四尺桥、八达河桥、石门河桥等古桥梁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保护级别列入计划,滇缅公路漾濞段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更全面的挖掘和保护。
一磨一琢,校正的是路碑上的刻痕;一纸建议,守护的是民族记忆的根脉。漾濞县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之笔,在滇缅公路这部厚重的历史巨著上,书写了新时代“法治守护文明”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