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澜沧县人民检察院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检察工作全过程,用各民族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播撒“法治种子”,让法律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连心桥”,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法治根基。
“双语”普法“传乡音”,让法律条文“听得懂”。针对部分民族群众汉语理解存在障碍的实际,澜沧县检察院吸纳精通拉祜语、佤语的干警组建“双语”普法队。“山上长的兰花、林子里跑着的麂子等等那些都是国家保护的‘宝贝’,动不得!这种行为是犯法的,抓着要罚钱,严重的还要坐牢,家里面的老人小娃谁来照料?”……普法队队员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把法理和人情糅在一起,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在全县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集市摆摊“赶热闹”,让法律知识“找得到”。“街子天”是各族群众聚集的好日子,也是普法宣传的黄金时段。澜沧县检察院精准把握这一契机,在显眼的路口支起“普法小摊”,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法律的严谨与民族的温情悄然相融,随着群众归家的脚步,走进村村寨寨。
火塘夜话“拉家常”,让法治精神“入人心”。考虑到群众白天忙于劳作,无暇参与集中普法的实际,澜沧县检察院组织干警在群众饭后闲暇时段,将普法现场“搬”到群众身边。夜幕降临,温暖的火塘边聚拢着各族群众,大家围坐一团,没有严肃的议程,没有生硬的说教,像邻里串门般拉家常。在轻松融洽的问答中,晦涩的法律名词变得具体可感,民族团结的理念也在谈笑间浸润人心。
校园课堂“育幼苗”,让团结种子“扎深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澜沧县检察院致力于将民族团结的基因和法治精神的火种深植于各族青少年心田。检察官走进辖区中小学,创新采用“互动问答+情景模拟+‘双语’教学”的形式,为孩子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法治与民族团结教育课。在热烈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理念悄然传递。检察官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守望相助的故事,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懂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课程,让“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信念在各族“幼苗”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涵养源头活水。
骨干下沉“驻一线”,让法治服务“零距离”。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为走实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澜沧县检察院精选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警扎根基层最前沿。他们中,有的挂职乡镇党委副书记,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聚焦土地纠纷、林权纠纷、婚恋家庭纠纷等常见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把隐患消除在萌芽;有的驻边境联防所并担任所长,在守护边境安全稳定的同时,将民族团结、法治精神融入日常巡逻、走访,让边境线上的法治防线更牢固、民族情谊更浓厚;有的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扎根村寨,贴近群众,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民生服务等工作。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践行担当,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厚植民族情谊,在维护公平正义的桩桩件件中凝聚团结共识,真正实现了法治服务与民心民意的“零距离”对接。
这些生动鲜活的普法场景,正是澜沧县检察院用检察担当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的生动缩影,每一次与群众的深度联结,都在为“中华民族一家亲”注入实实在在的温度与力量。下一步,澜沧县检察院将继续把检察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相连,以更主动的担当回应各族群众期待,以更有力的履职护航共同发展,让法治光芒照亮民族团结之路,在与各族群众携手同行中,持续书写检察担当,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在澜沧江畔绽放更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