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检察窗口 > 正文
普洱市澜沧县检察院:多元解纷聚民心 团结共谱和谐曲
发布时间:2025-08-25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普洱市澜沧县人民检察院立足辖区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多样的实际,将检察工作与边境治理深度融合,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检察温度浸润边疆各族群众的心田。

 

 

搭建“民族语言翻译库”,架起沟通桥梁,消除司法隔阂。澜沧县检察院精心搭建“民族语言翻译库”,将不同民族语言与通用语言进行转换,确保司法沟通顺畅,让当事人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也让检察人员能更全面地了解案件信息。“民族语言翻译库”不仅是语言转换的工具,更是检察机关尊重民族文化、贴近各族群众的生动体现,有效消除了司法服务中的语言隔阂,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司法的亲和力。

“双语”调解,融合民族智慧,化解矛盾纠纷。“双语”调解是澜沧县检察院化解矛盾纠纷的特色手段。当遇到少数民族之间因案件矛盾纠纷难以化解时,检察官会邀请懂法律、通“双语”、有威望、熟悉民族习俗的群众参与调解,并结合民族传统习俗和法律规定开展调解工作。“双语”调解将法律条文与民族智慧有机融合,既依法解决了纠纷,又尊重了民族习俗,让矛盾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化解,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和睦相处。

“双语”普法,传播法治理念,增进民族共识。澜沧县检察院结合边疆民族特点,创新普法形式,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开展巡回公诉、拍摄普法短视频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边境、村寨、学校、集市,通过贴近少数民族生活实际的案例,让民众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进各族群众对国家法律的认同,形成了共同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氛围。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信得过”。对涉及土地权属、邻里关系等易引发矛盾的案件,澜沧县检察院邀请当地各族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等担任听证员,在村委会、文化活动室等群众熟悉的场所召开听证会。听证过程中,检察官采用“汉语+民族语言”的方式介绍案情、出示证据,确保听证员和当事人都能清楚了解案件情况。通过公开透明的检察听证模式,既保证了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又增进了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为民族团结注入司法公正的力量。

“检察+公证”,强化证据效力,保障权益实现。为深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澜沧县检察院积极对接云南省普洱市正元公证处,共同探索实践“轻微刑事案件赔偿保证金提存工作机制”。“检察+公证”不仅增强了纠纷解决结果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更让各族群众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严谨与可靠,进一步凝聚了各族群众对法治的共识。

“检察+综治中心”,凝聚治理合力,维护边疆稳定。澜沧县检察院在综治中心设立检察联络点,派驻检察干警与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协同工作,形成信息共享、线索互通、联合处置的工作机制。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拉祜族干警到边境乡担任联防所所长,针对边境村寨的治安隐患,与综治中心、边防派出所共同制定整治方案,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巡逻防控,有效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对于各民族之间因婚恋纠纷等引发的案件,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存在涉法涉诉风险的,向属地乡镇综治中心推送《风险提示函》,提醒相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必要时,将案件引发的需要调处的矛盾纠纷线索推送至综治中心协同调处。“检察+综治中心”整合了各方力量,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强大合力,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族团结和边疆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