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元阳县人民检察院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引领监督办案,综合运用“三个现场”工作法,将检察履职深度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情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借鉴哈尼族千年“木刻分水”治水智慧,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真正实现监督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刻度精准 司法资源如活水“滴灌”
借鉴“投入与分配对等”的木刻分水法则,打造“分水式”办案机制,让司法资源如梯田活水般精准流动。根据案件难易与影响,动态配置力量——重大疑难案件“宽槽引流”,组建专案团队攻坚克难;民生小案“窄槽细灌”,推行简案快办提速增效。同时,打破部门壁垒组建“护水先锋”融合团队,整合刑、民、公益诉讼职能,实现“一案多查、一体联动”,推动检察履职从单一惩治向综合治理深度跃迁。
渠网互通 让矛盾在“田埂”消融
将哈尼先民“以木定分止争”的智慧升华为现代检察实践,搭建“水源调解室”,培育“木刻调解员”。创新构建“木刻式分层调解”三级响应体系——重大信访由“领导包案+检察官”“宽槽”攻坚;邻里小纷争“窄槽”分流至调解员快速化解。近年来,运用此法接待群众400余人次,办理来信来访137件,程序回复率、办结答复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同步创新“网格化”监督模式,在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设点,通过定期巡访、水质监测、纠纷预警,推动生态保护转向“源头预防”,发现并办理涉梯田生态案7件。
刻痕溯源 生态司法护梯田永续
将“以刻定分、以水养田”的可持续理念注入公益诉讼实践,构建“木刻式”生态司法保护体系。以“木刻凹槽”量化生态修复标准,以“沟渠网络”贯通跨区域协作,以“沟长制”激活全民共治。联动水利、农科、梯管委、住建等部门成立“梯田共治联盟”,通过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追偿生态修复金5万余元。加强生态保护线索管理,联系少数民族沟长为信息员,既发现线索又传承智慧。建立“分水巡查”与“线索发现”双轨机制,运用卫星遥感与实地踏查织密“防护网”。
活水淬兵 锻造“通法理懂乡情”检察铁军
以“木刻刻度”的精准理念赋能队伍建设,实施“梯田式”素能培育计划。定制干警“凹槽式”成长路径,通过轮岗实训、“双语”办案、民俗研习多元培养复合人才。纵向构建“骨干+网格助理”梯队,开设“民族语言法治课堂”;横向打破“四大检察”壁垒,要求9名检察官参与跨领域案件。队伍中涌现出省级业务标兵、能手及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名先进典型,党支部获评州级示范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