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罗涵冒衣。”在玉龙雪山脚下的检察听证室里,这句意为“忍让里有黄金”的纳西谚语,让剑拔弩张的妯娌俩红了眼眶。近日,丽江市玉龙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用少数民族语言搭起“和解桥”,让一起因宅基地纠纷引发的轻伤案件,在纳西语的轻声劝说中冰释前嫌。
和某与木某系妯娌关系,两家因宅基地使用权问题长期存在矛盾。2023年12月,二人因口角争执发生扭打,过程中和某掰伤木某手指,经鉴定为轻伤二级。案发后,和某主动到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积极赔偿木某损失并取得其谅解。
玉龙县检察院充分考虑当事人语言习惯,邀请了双语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参与听证。检察官详细介绍了案情、案件性质及社会危害后果,阐述了和某具有自首、认罪认罚、积极赔偿、达成刑事和解等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并提出拟作不起诉决定的法律依据。
听证员使用纳西语和案件当事人进行交流,充分了解案件始末,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经评议,听证员一致同意检察机关拟不起诉的意见。
听证会现场,检察官用纳西语为当事人释法说理,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和某对自己行为表示悔恨与自责,再次表示认罪认罚,并承诺今后一定遵纪守法,与他人和谐相处。
当司法温度融化在母语的乡音里,基层治理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便有了鲜活的民族注脚,一场带着“酥油茶香”的听证会,让“忍罗涵冒衣”的古老智慧在现代司法实践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