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动态调整职责清单,实现“学、用、述、考、评、督、责”的有效衔接与贯通。持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以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将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纳入法治临沧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协同推进,压实工作责任,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新格局。

重点人群普法教育成果丰硕
在领导干部“法治提能”方面,建立临沧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严格实行会前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以及年终述法等制度,并持续推动落实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将学法用法及依法履职情况作为考核考评干部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高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
在青少年“学法筑基”方面,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实现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各地积极开展法治进校园、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在边境民族“学法明理”方面,将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普法工作实践中,集结各方力量,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充分运用“五用工作法”,发挥边疆地域优势和民族情感纽带作用,持续开展“法治走边关”“法治文化基层行”“法治宣传固边防”等普法实践活动。镇康县组建“阿数瑟”普法小分队,将民族非遗与普法工作有机融合,形成典型经验做法;沧源县的佤山“萤火虫”普法行动,以点点萤火之光点亮佤山法治之路,成为边疆普法新活力。

普法责任制体系逐步完善
临沧市紧扣“普法”和“责任”两个关键,建立健全“谁执法谁普法”和“三单一书”制度体系。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紧扣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等重点工作,为群众和企业提供“菜单式”“全维度”的法律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五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达8000余场次,覆盖人数超过400万人次。
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临沧市围绕实践创新、素养提升、阵地提亮、文化繁荣等方面,将法治宣传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法治文化集群,为全社会学法用法提供丰厚法治滋养。
推动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建设。着力打造“边疆法治文化长廊”,推动“法治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有效丰富和拓展了普法宣传教育的内涵和途径。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110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9个,44个边境村法治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各地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37个。
推动公益性媒体普法集群建设。构建起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培育一批高质量新媒体普法账号,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制作力度,持续丰富普法宣传产品供给,“临沧市法治宣传产品数据库”全面上线,培育出“临沧政法主播说”“临沧公安说”“阿数瑟普法”等具有临沧辨识度的普法宣传品牌;各部门网站设立法治专栏,司法行政机关开设普法专号,村村响广播传播法治声音,公交车、户外传媒以及LED显示屏展示法治广告,形成了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格局。
推动数字化普法集群建设。紧紧抓住“数字临沧”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普法工作赋能、提质、增效,积极打造临沧数字化普法新高地。“云岭法务通”机器人、扫码学法设备亮相于学校、政务大厅、乡镇、村委会等人员集聚场所;开展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以及“普法强基法律常识”在线答题活动。
推动创新性法治文化集群建设。不断探索新的普法宣传方式,着力打造特色普法品牌,让普法工作“活”起来、“火”起来。“普法+民俗”创作出“阿数瑟”“哎依呦”等普法作品;“地域+行业特点”创作出《危情》《边城扫黑》等多部普法短视频、微电影;一批批法治微电影获评国家、省、市优秀奖;积极引导自媒体参与普法工作,“普法网红”品牌为普法工作注入新动力。

普法与依法治理深度融合
不断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持续加大乡村(社区)普法力度,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构建培养机制规范、组织网络健全、作用发挥明显的“法律明白人”工作体系,以村(社区)干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群体为重点,培养“法律明白人”6245人,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有6名“法律明白人”的目标。同时,组建“政法干警+基层专兼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的基层普法队伍以及93支“云小普”普法志愿服务队,聚焦农村地区婚恋家庭纠纷、邻里关系纠纷、经济纠纷等矛盾纠纷,开展“上门普法”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分层分类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精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