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切实提升基层群众法治素养,金秋时节,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驻村干警先后两次深入红河县洛恩乡哈尼族群众聚居村寨,开展了两场主题鲜明、内容扎实的法治宣讲活动。活动秉持“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的目标,采用哈尼语进行“面对面”宣讲,将法律知识化作滋润心田的“法治甘泉”。
精心筹备 让法治宣传“接地气”
驻村干警在前期走访调研中发现,因语言不通和信息渠道不畅,部分哈尼族村民对法律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驻村干警系统梳理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与乡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精心准备普法宣讲课件。
课件内容紧扣宅基地纠纷、土地承包流转、相邻关系、婚姻家庭继承、村集体合同及资产处置等乡村高频法律问题,运用大量村民身边的真实案例,以案释法,力求将抽象的法条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做足了深入开展普法工作的各项准备。

“双语”宣讲 让法治声音“入人心”
驻村干警通过普通话宣讲配合哈尼语同步翻译的方式,向村民详细讲解了信访的权利边界、法定程序以及越级访、集体访、缠访闹访的法律风险。通过对比“老王家的教训”与“李家庄的经验”两个正反案例,生动阐释了“有理不能乱来,依法才能解忧”的道理。互动环节中,多位村民用哈尼语咨询了自家遇到的具体问题,干警们均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针对村组干部,驻村干警用哈尼语以“民法典与基层治理”为主题进行宣讲。宣讲结合民法典具体条文,重点讲解了集体土地管理、宅基地审批、相邻关系调解、村集体合同签订等工作中村组干部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履职红线。讲解过程中,驻村干警不时提出“遇到宅基地边界纠纷该怎么调?”“签集体合同要注意什么?”等实际问题,引导大家作进一步思考,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村组干部们纷纷表示,这种“法条+案例+哈尼语”的讲解方式,让自己“听得明白、记得牢固”。

成效显著 让法治信仰“扎根基层”
两次深入少数民族村寨的法治宣讲,不仅是一次次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司法力量下沉、服务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采用哈尼语宣讲,有效消除了语言障碍,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确保法律知识精准直达。活动结束后,村民们反映:“用我们自己的话讲法律,一下子就能听进去,知道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出了问题该找谁、怎么找。”村组干部们也表示:“以前处理村里事务很多时候靠老经验、老办法,现在心里有了法律的‘尺子’,做事更有底气,也更能让群众信服。”
积极的交流反馈和实际问题的有效解答,标志着此次系列法治宣传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也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村务、化解矛盾的本领。

立足审判职能优势,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定制化“双语”普法活动,助力推进基层治理,已成为红河中院驻村工作队的常态化工作内容。下一步,驻村干警们将继续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的原则,不断丰富普法内容,创新普法形式,将普法强基的触角延伸至更多村寨,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努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广袤乡村蔚然成风,为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坚实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