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的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到省级的鹤庆甸北田埂调、鹤庆甸南新娘装等,大理州鹤庆县拥有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多达26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1人。鹤庆非遗代表性项目犹如一颗颗珍贵的文化宝石,承载着鹤庆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鹤庆千年文脉的生动体现。
然而,随着非遗代表性项目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项目传承难度大,如鹤庆吹吹腔,因现代传媒和娱乐方式的冲击,传承出现断代危机;部分传承人法律意识淡薄,作品被侵权后不知如何维权;非遗技艺“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导致传承断层;市场上假冒伪劣非遗产品泛滥,冲击正宗非遗品牌。在此背景下,鹤庆县紧扣“八五”普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主题,创新提出“法治赋能非遗”工作思路,将普法工作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普法宣传—法律服务—产业规范—传承保障”的全链条法治支撑体系,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构建“三维普法体系”,精准对接非遗需求
一是内容维度,定制非遗专属“法律菜单”。县司法局联合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梳理出与非遗相关的法律条文,制作相关法治宣传产品,编制非遗传承相关法律手册,内容涵盖著作权法、商标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内容。针对银器、民族刺绣等产品,专门增设“非遗产品专利申请指南”,联合县人民检察院选取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二是形式维度,打造非遗普法“活载体”。创新“非遗+普法”表现形式,让法律知识“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白族调普法:以白族调为蓝本,创作《大家一起来普法》等作品,将土地管理、婚姻家庭等相关法律知识巧妙融入其中,用白族群众熟悉的韵律和节奏进行传唱。银器刻法:鼓励匠人在银镯、茶器等作品上雕刻“守艺守法”“诚信经营”等字样或融入“法”“和”等书法元素,制作法治主题银器3000余件,成为流动的普法宣传品。传习微课堂:18个传习所均设立“法治书架”,配备《非遗保护法律法规汇编》等书籍,定期开展“普法小课堂”。白族手工造纸传习所负责人尹旺松将环境保护法要点抄录在手工纸上,制成挂历赠予村民,既传播技艺,又普及法律。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三月街民族节”“辉耀上海银艺千年”等活动中,设置“法治非遗”展区,通过白族大本曲改编的《普法调》、瓦猫泥塑“法治表情包”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三是对象维度,实施分众化普法策略。传承人“赋能计划”:每年举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法治研修班”,对各级传承人开展培训,邀请律师、知识产权专家讲解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指导传承人注册非遗产品商标。青少年“浸润计划”:在中小学开设“非遗法治第二课堂”,编写《银器里的法治故事》《瓦猫守护的家园》等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参观银器博物馆时,同步讲解“地理标志保护”知识;开展“我是小小非遗法律宣传员”活动,让学生用白族大本曲演绎维权故事,已有12所学校参与,覆盖学生5000余人。经营者“规范计划”:对非遗市场商户开展“诚信守法经营”专题培训,签订非遗产品质量承诺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销售假冒产品的商户进行约谈并公示。
搭建“多元联动平台”,强化非遗法治保障
一是建立非遗维权“绿色通道”。鹤庆县人民法院设立“非遗纠纷调解室”,吸纳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人民调解员,对银器侵权、技艺保密等纠纷实行“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执行”。县检察院成立“非遗保护检察联络站”,针对“鹤庆乾酒”地理标志被滥用问题,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查处违法商家17户。针对非遗产品“仿冒多、维权难”问题,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文化和旅游局建立“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为银器、刺绣等产品提供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指导。2022年至今,全县新增非遗相关商标38件、外观设计专利25项。同时,开展“打击假冒非遗产品”专项行动,查处仿冒银器案件12起,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
二是打造法治非遗“援助团”。针对濒危项目,组建“非遗法律援助团”,为传承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鹤庆吹吹腔传承人积极争取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录制剧目、培养青年演员;协助白族田埂调传承人注册版权,通过“数字非遗”平台扩大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有效缓解了断代危机。同时,规范传承人认定、考核与补助发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00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000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0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00元,积极解决“传承补助偏低、传承人难以维持生计”的问题。
三是推出法治非遗“研学路线”。将法治教育融入非遗体验,让游客在学习银器锻造时,同步了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在体验白族扎染时,学习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此外,针对电商直播中非遗产品侵权问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法治培训,指导50余名传承人规范直播行为,避免法律风险。
从“普法形式创新”到“非遗生态优化”,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传承人法治意识显著提升。调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知晓率从2021年的28%提升至92%,85%的传承人表示“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作品”。国家级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寸发标成功注册“寸发标”商标,并通过法律途径制止3起仿冒行为。白族民歌传承人张树先将自己的12首原创歌曲进行著作权登记,成为当地首个“音乐版权保护示范户”。
二是非遗传承活力不断增强。法治护航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非遗传承,全县35岁以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2021年的46人增至89人,银器、刺绣等非遗工坊带动就业3000余人。非遗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甸南新娘装通过订单化生产,接单能力不断提升,“非遗伴手礼”获奖数量从2022年的6件增至2024年15件,带动县域电商销售额年增长40%。
三是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法治环境的优化吸引了更多游客参观,新华村银器小镇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法治非遗”成为继“银器”“水乡”之后的又一张名片。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白族瓦猫、手工造纸等项目通过法治规范的文旅渠道,亮相上海进博会、深圳文博会,成为云南非遗“走出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