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岩甲边境检查站:“一分钟普法课堂”闪耀边境法治之光
发布时间:2025-08-22  责任编辑:符晓

“老乡,除了警惕伪装成‘奶茶粉’‘跳跳糖’的新型毒品,也要小心‘高薪出境’‘网络刷单’这些陷阱,守护好咱的‘钱袋子’,更守护好国门安全!”近日,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岩甲边境检查站执勤现场车水马龙。

民辅警们充分利用车辆查验间隙,创新开启“一分钟普法课堂”,将丰富的法律知识精准融入日常勤务,在边境一线奏响普法强音。

“师傅,请出示证件!”民警接过证件的同时,同步递上精心准备的普法宣传单页。单页内容图文并茂,涵盖了新型毒品的危害和识别防范方法、娱乐场所自护知识,还着重标注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识别跨境犯罪陷阱、维护国家安全以及保护个人信息等关键法律要点,简洁明了,方便群众随看随学。

  

“诈骗常常披着‘高薪暴利’的外衣,请务必做到可疑物品不收不试,陌生诱饵不信不转!”短短几十秒,民辅警化身“普法轻骑兵”,用精炼语言直击违法犯罪要害,传递核心法识与安全贴士。乘客们频频点头,称赞“一分钟学到真功夫”。

针对外来游客、货运司机等流动性强、停留时间短、对边境环境相对陌生的人群特点,民辅警见缝插针组织签订“不参与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承诺书”。“在边境活动,请严守国法边规,不偷渡、不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不走私,维护国家安全,守护财产安全……”民辅警简明解读核心内容,引导乘客理解后郑重签字,让法治意识在分秒间扎根。

  

岩甲边境检查站驻地绿春县哈尼族人口占比超过80%。面对民族语言带来的沟通壁垒,该站立足实际,充分发挥专职辅警“人熟、地熟、语言通”的独特优势,创新推行“汉语+哈尼语”精准“双语”普法模式。此举有效破除了语言障碍,确保法治阳光无差别普照边境每一位群众,让原本可能因语言隔阂而显得生硬的法律条文变得可听、可懂、可感。

在执勤现场,专职辅警与民警配合默契。辅警用亲切的哈尼语向乡亲们宣讲:“阿叔阿婶,要注意咯!有人用‘高薪带货’‘帮忙捎东西’骗人运毒运赃,那是犯法的火坑!一旦沾上,自己坐牢,孩子上学、当兵都受影响,害人害己啊!”民警则在一旁用汉语补充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文和举报途径,使普法内容更加立体、权威。一位哈尼族群众感慨道:“用我们的话讲法律,听得懂、记得住!”

  

“一分钟普法”的脚步不止于执勤点。民辅警们主动延伸阵地,利用勤务间隙深入检查站周边的村寨开展宣传。在农户的火塘边、村头的树荫下,他们抓住村民劳作归家、茶余饭后的点滴时间,用哈尼语亲切交流:“咱看好自家娃,护好身份证,莫贪小便宜,遇事快报警!”同样精炼的“一分钟讲解”,将各类法律知识深植于边寨群众的心田。

  

自“一分钟普法课堂”推行以来,普法成效显著。通过将综合普法宣传无缝嵌入执勤流程,覆盖了大量过往旅客和群众,有效提升了边境地区群众的法律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这小小的“一分钟普法课堂”,犹如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在往来群众的心中生根发芽,为构筑坚不可摧的法治边疆、平安边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