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临沧市镇康县:乡土人才“唱”法进万家
发布时间:2025-08-04  责任编辑:符晓

在临沧市镇康县南伞河畔公园广场,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人正弹着“阿数瑟”调子,唱着一段段朗朗上口的法律知识,广场上围满了驻足聆听的群众,有的跟着节奏轻轻和声,有的随着音乐节拍跟着打歌,欢声笑语中,法律知识就这样在歌声中潜移默化地走进了群众心间,这正是镇康县培育“阿数瑟”普法人才、推动法治建设的创新尝试。

“阿数瑟”文化集歌、舞、乐于一体,内容多以生活哲理和风土人情为主,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作为“阿数瑟”爱好者,字绍贤将传统调子和创新元素融合,创作了《白露花开》等耳熟能详的歌曲,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021年,同在县司法局工作的李白和字绍贤一拍即合,决定将法律知识融入“阿数瑟”唱词。刚开始,字绍贤担心枯燥的法律条文难以融入山歌旋律。但深入探索后,他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许多内容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于是,他们各自发挥专长,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押韵唱词,再配以“阿数瑟”调子。

“我们把民法典里的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内容编成了唱词,让老百姓听几遍就记住这些法律知识,传播效果很好。”字绍贤说,原本生硬的法律条文,就这样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调子”,在田间地头、村寨广场广泛传唱。如今,这对普法搭档已共同创作了20多部涵盖反诈、禁毒、移风易俗等领域的“阿数瑟”作品。

光有普法作品还不够,如何让更多人听到、看到这些作品,是李白和字绍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在快手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通过短视频传播这些创新的普法内容。

“以前发宣传材料,不仅费时费力,传播效果也有限,现在把这些普法作品发到新媒体平台上,点击率特别高,而且还有不少互动。”李白分享道,通过科学运营和引流,他们的账号很快就积累了100多万粉丝,普法作品的播放量累计达数亿次。其中,《我们走在普法路上》《最美普法人》等作品更是成为居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的首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让普法工作插上了翅膀,2023年,“阿数瑟”普法直播间在云南政法平台亮相,吸引了6万多名网友实时互动。

除了创作普法作品,李白和字绍贤还推动组建了法治文艺宣传分队,积极深入基层开展法治文艺表演志愿活动,把普法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寨广场,深受居民群众喜爱。据字绍贤回忆,一次普法活动结束后,村民意犹未尽,围住他们要求加场,活动因此一再延长。字绍贤承诺来年白露花开时再来,第二年白露花刚露头,村民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催促。这些点滴小事,饱含了村民对他们寓教于乐的普法调子的喜爱。

同时,镇康县还针对边境村寨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较大的群体,牵头选拔和培育“双语”普法人才。在字绍贤的带领下,大家运用德昂族、佤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以及中缅“双语”开展普法宣传,确保法律知识能够跨越语言障碍,深入边疆村寨。这种“线上+线下”的普法方式,不仅让法律知识“唱起来、跳起来、活起来”,还让普法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近年来,镇康县以文化赋魂、人才赋能为抓手,创新打造了一支专业、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普法宣传队伍,同时建设了一批“阿数瑟”法治文化实体阵地。“目前,镇康已经成立了10支法治文艺小分队,培育了544名普法人才,其中包括4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众多像字绍贤这样的文化爱好者,年均开展普法活动150余场,惠及群众17万余人次。”镇康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说,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和精准的双语普法宣传,拓展了普法的深度和温度。

同时,镇康县还紧扣民生需求,围绕禁毒禁赌、反电信诈骗、交通安全等领域,创作了200余对“阿数瑟”押韵对子和20余部音视频作品。其中,《阿数瑟·民法典三字经》《食品安全宣传》等作品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还被全省、全国广泛推广。

“新时代普法工作不能按老套路出牌,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让生涩难懂的这些普法知识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李白说,正是这种源自基层、服务群众的创新精神,让普法宣传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共鸣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法强基补短板镇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