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昆明市禄劝县司法局屏山司法所:法治之笔绘就“彝歌苗舞乡”新“枫”景
发布时间:2025-08-04  责任编辑:符晓

近日,借着彝族火把节的热闹氛围,昆明市禄劝县司法局屏山司法所联合街道社会事务办、平安法治办等部门,为南街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法治文艺汇演。

 

屏山司法所走进社区开展法治文艺汇演。屏山司法所供图

 

禄劝县是昆明市下辖的三个民族自治县之一,“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乡”说的就是这个24个民族世代交融、以民族文化出彩的小城。就拿禄劝县屏山街道来说,辖区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傈僳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25%。

如何编织出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锦缎”?巧妙融入民族文化的“丝线”是关键。

“刚开展法治宣传时,我们发传单、念条文,老乡们听得直皱眉。”屏山司法所所长回忆,平日里惯用本民族语言交流的老乡,对书本上搬来的大道理提不起兴趣。怎么办?屏山司法所果断“调转船头”:“只有把法律‘翻译’成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才能真正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屏山司法所走进社区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活动。屏山司法所供图

 

屏山司法所组建了由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和民间艺人组成的8支普法宣传队、2支法治文艺队,走进村庄、社区,巧借民族节庆、与群众交流等契机,传播法治理念。

渐渐地,法治的种子在这个“彝歌苗舞乡”扎下根、开出花。在克梯村的彝族对歌会上,“双语”普法宣传员手持民法典彝文译本,将法律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叙事诗,在篝火边即兴传唱;在绿槐村的苗族花山节现场,普法队员身着百褶裙,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融入芦笙曲调,在踩山场奏响法治音符……

“线上,我们还邀请当地的少数民族网红用方言拍摄普法短视频和普法小调。”屏山司法所所长介绍,“希望通过‘零距离、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法律真正走进少数民族群众心里。”

2022年以来,屏山司法所培育了113名“双语”普法宣传员、96名“法律明白人”,累计开展“双语”普法、“法治文艺汇演”等活动260余场,现场解答法律咨询1700余人次,发放普法宣传册10万余份。

矛盾纠纷调解也能与民族习俗巧妙结合。“彝族同胞爱火、敬火,传统的彝族房屋中必有一个火塘,这里不仅是取暖、做饭的地方,更是家族议事、情感交流的场所。”这个温暖的民族文化习俗启发了屏山司法所所长推出“火塘调解”模式。

 

屏山司法所送法进社区。屏山司法所供图

 

2022年,彝族兄弟阿红和阿龙因父亲留下的房子和土地分配问题产生隔阂,关系极为紧张。

屏山司法所所长和其他调解人员邀请了两兄弟的家族长辈,一起围坐火塘边。柔和的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庞,在火塘松木燃烧的噼啪声中,长辈们讲起兄弟俩小时候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场景,调解员则在一旁轻声援引财产继承的法律条文,分析合理的分配方案。

在熟悉的环境里,兄弟俩紧绷的神情渐渐舒缓,最终打开心结,达成了分配协议,往昔的兄弟情谊在火苗中重燃。

2022年以来,屏山司法所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38件,调解成功率达99%,其中包含重大疑难复杂纠纷47件。屏山司法所在跳动的火苗中绘就了“调解有温度、普法有共鸣”的暖心“枫”景。

屏山司法所将民族传统习俗与法律法规有机结合,创新探索了社区矫正新路径,以多元举措为矫正对象点亮回归之路。

矫正对象杨某曾因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获罪,“知道现在法律禁止,但我一时也改不了啊!”矫正初期,杨某抵触情绪强烈。

社区矫正有“理”更要有“情”,针对杨某的情况,屏山司法所以“四帮四教”模式开展工作。

“帮思想、教守法”,司法所联合县苗学研究会和林业部门,为杨某开展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专题法治课;“帮心理、教阳光”,心理咨询师引导杨某将对山林的深厚感情转化为保护山林的动力,鼓励他参加生态保护志愿活动。

打开了杨某的心门后,又继续“帮技能、教自立”,屏山司法所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合作,动员杨某学习养蜂技术。“苗族有着悠久的养蜂历史,因此杨某学得十分认真,上手也快。”屏山司法所所长说,如今杨某蜂场产出的蜂蜜已销往各地。“帮融入、教担当”,在一次次帮教影响下,杨某最终主动成为村里的生态保护宣传员,用苗语向乡亲们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带动身边的苗族同胞一起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通过特色技能培训以及“一对一”帮扶,屏山司法所的261名帮教对象均掌握一技之长,让“迷途者”重新融入社会。

2023年,屏山司法所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筑牢法治根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彰显民族特色,“我们将继续化作民族文化与法治交融的纽带,扎根基层,不断探索创新,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贡献更大的力量。”屏山司法所所长说。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