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保山市腾冲市芒棒镇韩家寨易地扶贫搬迁点,只见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法治文化长廊里老人下棋论法,巷道间“法律明白人”正用方言为村民讲解土地纠纷案例。这幅法治与乡风交融的画卷,正是腾冲市扎实推进“八五”普法规划、深化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普法创新“接地气”
“以前学法靠发传单,现在扫个二维码就能看普法短视频,连我家孙子都抢着学!”在腾冲市法治文化公园,72岁的张大爷指着展板上的二维码笑着说。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腾冲市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法网络,累计投入400余万元打造2个市级法治文化公园、13个村级法治阵地,并创新推出“扫码普法”新模式,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
普法工作既重“广度”更求“精度”。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边境群众等6类重点对象,腾冲市组建45人普法讲师团和95人“云小普”志愿服务队,开展“法治副校长”进校园、“边境普法行”等活动1400余场,覆盖师生、群众14万人次。2128名“法律明白人”挂牌“法治中心户”,将婚姻家庭、劳动权益等法律知识编成具有腾冲地方特色的《皮影戏里话普法》《懒汉休妻》《老有所依》等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用“乡音”传递“法韵”。
基层治理“换新颜”
“以前搬下来怕不习惯,现在有了‘巷长制’,环境美了,矛盾少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韩家寨居民李阿姨指着门前“党员示范户”的牌子感慨道。这个曾因搬迁引发诸多矛盾的寨子,通过组建新班子、推行“巷长制”、打造“和”文化,实现了从“山沟沟”到“幸福窝”的蝶变。
治理创新中,法治元素贯穿始终——党员带头制定村规民约,调解小组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化解纠纷,文化墙化身“法治宣传栏”,连孩子们放学后都在“法治小课堂”里学做守法小公民。数据显示,搬迁点已实现“七无”目标(无违法上访、无刑事案件等),群众人均收入突破1.38万元,法治意识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普法+治理”双轮驱动
在腾冲市,普法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正释放乘数效应。乡村大喇叭定时播放法治案例,微信公众号以案释法栏目阅读量突破10万次,法律机器人、乡村法治通、扫码学法等新媒体主渠道作用持续发挥……新媒体矩阵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产业扶持中,合作社聘请法律顾问规范合同,将务工培训加入劳动法课程,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安全阀”。
2023年,腾冲市成功创建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市,和顺镇矛盾纠纷“一站式”平台试点、清水司莫拉佤族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猴桥国门新村“火塘会”等基层治理经验得到推广。
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腾冲市正以“八五”普法为笔,以基层治理为墨,绘就一幅边疆法治建设的壮美画卷。
“法治建设不仅要‘有形覆盖’,更要‘有效覆盖’。”腾冲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腾冲市将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广韩家寨“三治融合”模式,让法治成为边疆治理的“压舱石”,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