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州广南县,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触角从校园延伸至乡村,从普法深入到帮教。近年来,广南县人民检察院通过打造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立足本土深化“法治进校园”活动、精心培育“桃源未检”特色品牌等举措,让法治力量如细雨般浸润广南的村村寨寨。
广南县人口居文山州八县(市)之首,未成年人群体基数庞大。据民政部门统计,留守儿童超过2万名,而县级持证心理教师人数仅为个位数。“面对这一形势,广南县检察院立足法律监督机关职能,协同各方力量,全力为边疆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构筑坚实的法治保护屏障,从源头防范负面事件发生。”广南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表示。
走进广南县检察院打造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一群小学生正围在电话亭模样的装置前跃跃欲试。“您好,恭喜您中奖了,请提供银行卡号领取奖金!”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12岁的李同学立即回应:“这是诈骗,我不会上当的!”周围响起一片掌声——这是广南县创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一个生动场景。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安全防范和法治意识入脑入心。”一位带队老师这样评价。今年以来,广南县检察院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为阵地,创新推出“沉浸式普法”工作模式,将传统的法治教育转变为孩子们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学习过程,为边疆地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探索出新路径。
基地的科技赋能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寓教于乐的窗口,结合广南县实际情况开展的一系列普法行动,则持续为当地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文山州“利剑护蕾”专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南县推出“法治副校长”与“法治班主任”双轨工作机制,让法治教育从“偶尔来访”变为“日常驻守”。
“法治副校长”“第二班主任”定期入校开展法治教育,立足广南县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等实际,在法治宣传中注重“本土化”。制作发放壮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法治宣传册、普法漫画、音视频资料等,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听得懂、学得进。
结合当地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讲解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早婚早育的危害、反对家庭暴力等。除讲座外,还采用模拟法庭、情景剧、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近年来,已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百余场,覆盖全县中小学校,累计受众师生10万余人。
在有效预防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发生的同时,广南县检察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精准帮教。通过同步介入、提前帮教,近三年来,广南县检察院对多名未成年人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有效降低了一部分涉罪未成年人进入刑事审判程序的概率。与此同时,广南县检察院深入剖析旧案根源,形成专题报告提请县委、县人大常委会支持,通过夯实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联合团县委和县妇联打造关爱服务站及家庭教育团队、推动行业治理等举措,构建“府检联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全面强化社会防护网。
为了推动未成年检察工作发挥长远作用,今年5月,广南县检察院立足“句町古国”历史文化底蕴,融合法治精神与民族特色,以“党建引领、服务政府中心工作、团队化建设、机制创新”为核心,打造了“桃源未检”品牌,旨在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未检工作质效。目前,已成功组建未检专业团队,并规范化运作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和“一站式”保护中心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