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这是云南省首个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而建立的服务中心,标志着安宁市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创新性、引领性的重要一步。
该中心构建起以安宁市委政法委牵头,安宁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政法单位协同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秉持“政法安商、宁心发展,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品牌理念,通过“执法+司法”双轮驱动,以打造“五个环境”的具体举措,全面开启为企业“减负担、解难题、护公平”的法治服务新征程。
中心以制度创新靶向破题,切实回应企业核心诉求。安宁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中心立足高新区主导产业,将打造“五个环境”建设作为核心抓手。在协同联动的工作环境方面,整合政法、行政执法资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从事后查处到事前预防的转变,推动执法司法效能聚合;在制度环境方面,推出“法治体检”“益企谈”等机制,为“3+2”产业链企业定制合规方案,每年汇总解决共性法律难题;在监管环境方面,创新推行“企业安静期”“双无清单”,规定每月1日至15日除安全隐患检查外“无码不扰企”,对轻微违法推行“首违不罚”,尽显包容审慎;在规范文明的执法环境方面,加强企业技术和商业秘密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纠纷“短平快”审理,严厉打击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方面,依托“云法院”实现商事纠纷“调裁审”一体,危困企业还能通过破产重整机制重获生机。同时,构建“诉求收集—分析研判—督办落实—结果反馈”的闭环体系,让高新区企业在“厂门口”就能享受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
在实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中心进一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护航”的跨越。“法治体检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帮企业把‘堵点’找出来。”安宁市司法局负责人这番话道出了服务核心。为此,中心组建的法律专家库吸纳了法院、高校及重点企业法务人才,针对企业合同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等高频风险点,出具“一企一策”诊断报告。在监管层面,“企业安静期”与“检查码”制度成为“减负利器”,深受企业欢迎。每月1日至15日,除涉及安全底线事项外严禁入企检查,同时探索建立企业行政“检查码”,实现“无码不检查、查后可评价”,并通过“无感监管”与“无事不扰”“双清单”,缩小检查范围,低风险事项仅作触发式检查。在柔性执法方面,市场监管、交通等领域拓展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简化办理流程;政法部门定期开展企业案件评查,推动行政裁量权规范行使。此外,信用修复“两书同达”机制,让行政处罚决定与修复提示同步送达,助力企业重塑信用。
制度创新与主动护航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服务升级,让法治成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服务中心的成立并非终点,而是构建“全生命周期”法治保障体系的起点。目前,中心服务已实现“两个融合”——与政务服务融合,在高新区分中心设立法律服务专门办公点,律师常驻、涉法单位专业人员轮驻提供免费服务;与高新区“店小二”服务融合,将法务代办纳入入企联络范畴,做到“法律需求现场收、解决方案限时给”。
针对专业服务短板,安宁市整合法院、高校、企业法务等资源,围绕“3+2”产业链建立法治人才库,为企业提供高端智库支持。常驻律师团队在中心提供免费咨询、公证、法律援助等服务,公安部门推出“优商护企十件实事”,整合户籍、车驾管等高频事项,实现企业职工“就近办、一站办”。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力争把法治营商服务送到厂门口。”安宁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宁高新区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启用,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创新实践。这一举措将让经营主体切实感受到法治“温度”与“力度”,着力解决企业法律难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