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市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恰似紧紧相拥的石榴籽,共同绘就了一幅团结和谐的美好画卷。
以“红石榴”命名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宛如一座温暖的法治灯塔,以法治宣传、咨询服务、公益调解、法律援助为触角,将专业与温情编织成网,让法治阳光洒满民族村寨,绘就民族团结与法治建设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双语”桥梁,让法律听懂民族语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承的灵魂。丽江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成为法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一道天然屏障。为打破这一沟通壁垒,丽江“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精心选拔出一批既具备扎实法律知识,又深谙民族文化的精英律师,组建了一支别具一格的“双语”普法志愿服务队。
队员们个个身怀“语言魔法”,面对不同民族的群众,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变得“听得懂、用得上”。针对纳西族村民,用纳西语将晦涩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编成山歌;与普米族老人交流时,又能用普米语把婚姻家庭法律条款化作家长里短;纳西族律师和丽坤用东巴象形文字,在黑板上画出“调解流程”,成功让不识字的老奶奶理解了赡养纠纷的解决办法。
如今,这支队伍已成为连接法律条文与民族生活的“活字典”。
民俗普法,法治融入生活烟火
在“棒棒会”、金江白族乡“三月三”、摩梭人转山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现场,“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队员穿梭在各摊位间,为摊主们讲解法律知识。同时,为过往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群众“找法难、用法难”问题,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
“双语”调解,让法治温暖浸润心田
调解室内,一场婚姻财产纠纷正在紧张调解。调解员递上一碗暖心的热茶,用白族话轻声安抚当事人情绪。律师团队随后拿出财产分割方案,将夫妻共同经营的宾馆收益按法律规定清晰划分。
经过三小时“双语”交替、情理交融的调解,最终,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
在移动的“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这样的场景时常上演。
“双语”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用温暖的语言、易懂的比喻,让法律条文化作抚慰人心的力量,让法治的温度浸润每一个当事人的心田。
下一步,丽江市“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普法内容、增强普法实效,与各方携手构建多层次法治宣传网络,让法治石榴花盛开在丽江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