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楚雄州“法治副村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4-23  责任编辑:汪雨春

在楚雄州的村村寨寨,一场以“法治副村长”为支点的基层治理变革正悄然重塑乡村生态。楚雄州154个村(社区)实现“法治副村长”全覆盖,这支由政法干警、乡镇干部组成的专业队伍,以“火塘调解”、“双语”普法、智慧服务等创新实践,推动全州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6%,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色之路。

机制创新,构建“三化”治理体系

楚雄州以制度创新激活法治动能,形成“标准化遴选、网格化覆盖、动态化管理”的治理闭环。

​精准选聘。制定《法治乡村“领头雁”工程实施方案》,从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群体中遴选政治过硬、精通法律的“法治副村长”,实行“一人一档、一村一卷”动态管理。如武定县通过“联合审查+颁证授徽”程序,确保了人员专业性与公信力。

  

​全域覆盖。楚雄市创新“一对一”挂联机制,154名“法治副村长”精准对接各村(社区),同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配备“乡村法务通”智能终端,实现法律服务“15分钟响应”。

​ 建立清单。建立“六项职责清单”(指导依法自治、深化普法强基、调解组织建设等),将社情民意转化为履职清单。2024年,永仁县通过“问题清单”机制精准化解土地承包、遗产继承等纠纷1450件。

服务升级,打造“五心”模式

​​“零距离”调解。在楚雄市东山村委会,由凉亭改造成的“花园调解室”成为特色品牌,2024年,东山村运用“五心工作法”成功调解纠纷120余件。在南华县羊歇地村的石榴树纠纷案中,工作人员通过“田间调解+司法确认”组合拳,让积怨多年的邻里握手言和。

  

​​“伴随式”服务。禄丰市妥安乡创新“1+3”帮扶机制,为重点人员配备干部、民警、医护各1名,2024年护送4名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治疗,同步落实低保政策,实现“治疗+帮扶+监管”闭环。

​​“智慧化”赋能。开发“掌上12348”App,线上受理援助申请89件;楚雄市法院开设“钟磊说法”专栏,以短视频解读涉及相邻权、劳动合同相关案例,单期播放量突破50万次。

​特色普法,激活文化新动能

“​双语”破壁。在彝族聚居区,武定县将民法典编成彝族长诗,创作普法酒歌《家产分配要讲法》;禄丰市妥安乡用彝语山歌传唱反诈知识,让法律条文变为“听得懂的乡音”。

​非遗赋能。牟定县建成12个法治文化长廊,将《玛牧训世书》彝族训诫与法律融合;楚雄市打造“段莉萍普法讲堂”,以花灯戏演绎反家庭暴力法,开展巡演57场,覆盖2.3万群众。

  

​场景浸润。永仁县在乡村文化广场开展“火塘夜话”,用彝汉“双语”讲解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武定县东坡乡将劳动合同法编入象脚鼓舞,泼水节期间吸引3000余人参与“舞动法治”活动。

成效彰显,绘就平安乡村新图景

​矛盾化解提效。南华县实现98%的婚恋、土地纠纷就地化解;禄丰市妥安乡连续五年保持“零命案”,万人成诉率降至0.3‰。

​法治素养跃升。全州培育“法律明白人”4500名,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37个;楚雄市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240名教师接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专题培训。

 

从狮子山下的彝寨到金沙江畔的苗乡,从火塘边的“双语”调解到云端上的智能法务,楚雄州“法治副村长”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法治精神转化为“看得见的幸福感”。正如楚雄州委政法委负责人所言:“当每名‘法治副村长’都成为法治火种,每场火塘调解都化作和谐基石,彝乡大地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善治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