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西双版纳州:普法强基促发展 边疆治理焕活力
发布时间:2025-04-23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州,一场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为主题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悄然展开,法治的力量书写着边疆治理的新篇章。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这里曾面临普法覆盖不均、特殊群体服务不足、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低等难题。对此,西双版纳州不断创新普法强基模式,推动法治护航边疆发展,让边疆治理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2025年作为“八五”普法收官之年,全州紧扣边疆民族地区法治需求,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总抓手,构建“精准普法、全员覆盖、全程服务”新格局。

2024年,全州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去年下降12.96%,圆满完成了“三下降一扭转”的工作目标。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普法强基之路,实现了矛盾纠纷“双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的显著成效。

 

机制创新破难题,构建普法新格局

作为边疆地区,普法力量分散,精准度不足,怎么办?

西双版纳州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精准施策、民族特色融合等举措,打出“组合拳”:制定《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清单管理+督导问效”闭环体系;构建“‘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云小普’普法志愿队”的三维普法网络,培育2324名“法律明白人”,组建“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1+N”服务矩阵;创新“线上+线下”立体普法模式,“西双版纳普法”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资讯1200余条,制作以案释法短视频5部,建成法治文化示范点80个。

针对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编制《党内法规及法律法规应知应会清单》,组织执法人员完成4期专题培训。

面向青少年群体,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利剑护蕾,引航成长”专题宣传活动,制播普法短视频,向174所学校发放1200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漫画读本。

在乡村振兴领域,2024年开展农村青壮年普法活动180余场次,发放普法资料2.4万余份。

 

“法治+”模式显活力,社区治理换新颜

景洪市花卉园社区创新“法治+3456”工作法,打造“小事不出社区”治理格局。建立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成立居民代表大会决策机构;依托“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居民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机制。

花卉园社区在辖区内挖掘法官、检察官、警官、教师“三官一师”人员,让一批熟悉法律、热心公益的居民成为社区的“治理力量”,大量吸纳社区工作者、党员、调解员等加入“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队伍。社区1名“法律明白人”荣获“云南百佳法律明白人”荣誉称号。同时,成立司法志愿者队伍,专门为群众提供各项法律服务。

在建设法治阵地方面,花卉园社区打造法治文化小广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融入景观设计;设立“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法律咨询服务。

 

民族特色添魅力,边疆普法谱新篇

景洪市司法局深化“复议+调解”机制,在14个司法所设立行政复议代办点,2024年受理复议案件87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达100%;推行“移动办公室”“普法情景剧”等模式,全年共开展法治宣传325场次,受教育群众达6.8万人次。

勐海县立足多民族聚居特点,创新“双语普法+非遗融合”模式。组建104支“双语”普法队,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傣语、哈尼语等民族语言;在泼水节、嘎汤帕节等节庆现场设置“法治赶摆场”;创作“傣族章哈”“布朗弹唱”等普法文艺作品,将禁毒防艾、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知识融入普法作品中。

在西双版纳州,“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群众的自觉选择。从景洪城区的法治文化广场到勐海边境的“法治赶摆场”,从傣族章哈的普法歌谣到拉祜山寨的夜话调解,法治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融入边疆生活。

随着“八五”普法收官,这片神奇的土地正以法治为舟,驶向更高水平的平安与和谐。

(来源:中国网 作者:歹永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