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楚雄州武定县:筑牢法治“基础桩” 画好治理“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03-18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楚雄州武定县将法治基因注入基层治理血脉,创新打造“普法网、解纷网、服务网”“三网”融合体系,用法治绣针织就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锦绣画卷。

法治基因深植彝乡沃土

构建“立体普法矩阵”,在乌龙河畔打造全省首个彝汉“双语”法治主题公园,将《玛牧训世书》中的彝族传统训诫与民法典要义熔铸成32组景观小品。创新“火塘普法”模式,成立14个工作室,培育680名“法律明白人”,在火塘边开展“双语”微课堂2300余场,成为“带不走的法治播种机”。

在发窝乡大西邑村,“法律明白人”李德昌将继承法编成彝族酒歌:“阿老表端酒喝,家产分配要讲法……”这种融入民族文化的普法方式,让群众能够在弦子舞步中记住法律知识。全县建成“7+7”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广场辐射11个乡镇,实现普法宣传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三色预警”织密平安网

创新“红橙蓝”“三色预警”机制,在9个山区乡镇建立“移动解纷驿站”,配备装载智慧调解系统的巡回服务车。当东坡乡两户村民因林地纠纷剑拔弩张时,“橙级预警”即时启动,司法所长联合专家组成调解组,运用卫星定位和彝族习惯法,3天内促成双方化解矛盾。

  

全县构建“蜂巢式调解网络”,136个村(社区)调解委员会配备“法律服务机器人”,由退休法官带领的“银发调解队”三年化解积案47件。2024年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成功化解涉农纠纷283件,为农户挽回损失760余万元,实现“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云端法务润泽千家万户

在海拔2600米的己衣镇,“云岭法务通”机器人成为群众的“24小时法律顾问”。村民张大哥通过机器人视频连线,30分钟完成跨省劳务纠纷咨询。全县构建“指尖上的法务矩阵”,12348热线与“法润彝乡”微信服务群无缝对接,三年来办理线上公证1270件,法律咨询响应速度降至15分钟。

  

狮山镇红土田社区的法律服务驿站颇具特色,智能终端可生成彝族语言调解协议书,法援律师定期驻点开展“把脉问诊”。2024年办理的900余件法援案件中,涉少数民族案件占78%,为农民工追回欠款430万元,真正实现“正义不因山高路远缺席”。

从金沙江畔到狮子山麓,武定县正用法治画笔描绘基层治理新图景。当“玛咕舞”遇上民法典,当“德古调解”融合智慧司法,这座千年彝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法治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