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园地 > 正文
楚雄州永仁县法学会:以法治谋善治 提升治理效能
发布时间:2025-04-21  责任编辑:汪雨春

在楚雄州永仁县,一场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变革正悄然重塑乡村生态。从“法治副村长”驻田头解纷、“菜单式”宣讲精准滴灌,到“非遗+法治”文化破圈……永仁县法学会以机制创新为犁铧,深耕法治沃土,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种子在彝乡生根发芽。

​“法治副村长”激活“神经末梢”

永仁县深入推进“法治副村长”制度,选派70名政法干警、“法律明白人”驻村包组,将专业法律力量嵌入705个村(居)民小组治理网格。这些“不占编的村干部”既是矛盾纠纷调解员,又是法治文化播种者。

在猛虎乡文化广场,“法治副村长”李正阳与村民围坐火塘,用彝汉“双语”讲解民法典。“以前分家产总吵架,现在知道要立遗嘱公证啦!”村民感慨。2024年以来,全县“法治副村长”累计开展火塘普法328场,化解土地承包、婚恋纠纷等矛盾1450件,成功率超98%。

针对高山牧区特点,永仁县组建“马背调解队”,驮着国徽、背着法律手册进牧场。2024年9月,调解员罗晓娟骑马三小时抵达海拔3200米的牦牛坪,现场调处草场划界纠纷,促成两个家族的和解。“马褡子里装着法律,更装着民心。”罗晓娟摸着褪色的调解包说。

普法矩阵穿透“最后一米”

永仁县构建普法宣传体系,将法治元素融入基层治理全场景。“普法+阵地”。打造7个“法律明白人工作室”、1个未成年人关爱中心,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辟法治文化墙。“普法+治理”。推行“365”矛盾化解法,2024年实现刑事案件、信访量、矛盾纠纷“三下降”,命案连续五年“零发生”。“普法+非遗”。将法治精神注入彝绣、苴却砚雕刻,创作《民法典百问》系列彝剧,网络点击量超百万次。“普法+科技”。制作63期普法短视频,通过乡村大喇叭、赶集日LED屏滚动播放,覆盖98%自然村。

  

“想要学习法律知识,政府真给安排专家。”在“幸福里”社区务工的张大姐点赞的正是永仁县首创的“群众点单—法学会派单—专家接单”机制。2024年,该县根据农民工、留守妇女等群体需求,定制反诈、维权等专题普法41场,惠及群众2.3万人次。

法治动能助推乡村振兴

永仁县将法治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检察+工会+司法”维权中心,2024年为农民工追回欠薪370万元。法律顾问进驻35家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合同217份,避免纠纷损失超千万元。此外,将法治元素植入乡村旅游,莲池乡法治文化公园吸引研学团队48批,带动周边民宿增收20%。

  

村民老王曾因土地纠纷多次上访,在“法治副村长”引导下,他系统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不仅解开自家心结,还成为村调解委员会骨干。“现在村里有事都找我这个‘土律师’。”老王摸着胸前的普法徽章笑道。这样的蜕变故事,在永仁县已涌现278例。

永仁县法学会2025年工作会提出“三个深化”,即深化“法治网格”建设,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纳入乡村振兴智囊团;深化青少年“沉浸式”普法,扩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馆;深化彝汉“双语”普法,培育100名“石榴籽”调解员,让法治甘霖润泽每一寸乡土。

从“马背驮法”到“云端送法”,从矛盾终点站到治理起始点,正如楚雄州法学会调研组评价:“这里没有宏大的法治叙事,有的只是融入糍粑香气、火塘温度的法治实践。”当法律条文转化为村民口中的“道理”,法治便成了看得见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