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花卉看云南,云南好花在姚安”。在楚雄州姚安县,绚烂花海是撑起一方经济的“美丽支柱”。姚安县现有61家花卉经营主体,耕耘着2.17万亩花田,年产鲜切花11.3亿枝,带动7500余人就业,年产值约18亿元。
为守护这一富民产业,姚安县人民法院创新打造“鲜花法庭”,用精准服务为花卉企业保驾护航。当古老的梅葛唱腔在田间地头响起,歌声中传唱的不再仅仅是创世史诗,更有法治护航花卉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故事。
司法护航“美丽经济”
为满足花卉产业的司法需求,姚安县法院创新成立“护花法治小组”,由院长牵头负责,19名员额法官与花卉企业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成为企业的“专职护棚员”,密切关注并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在花卉企业集中区域,设立法官联系点和企业纠纷调解室,县妇联牵头成立花卉企业妇女维权领导小组,设立“妇女之家”,保障女员工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企业想了解合同风险防范,我们就讲解合同法;员工关注劳动权益,我们就解读劳动法。”姚安县法院法官表示,这种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订单式”普法已成为法院服务企业的常态化工作。
打造特色司法品牌
姚安县法院光禄中心人民法庭着力创建“梅葛花开、法润芬芳”的“鲜花法庭”党建品牌,专注化解涉花卉产业的民商事纠纷。

“鲜花法庭”的创立,标志着法庭角色从传统的“居中裁判者”向产业发展“前沿护航者”的主动转变。通过定期为花卉企业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企业员工走进法庭观摩庭审,司法服务和法律知识得以更加精准地“滴灌”至花卉产业的每个环节。
非遗融入法治实践
姚安县法院创新将彝族梅葛文化与调解工作相融合,成立梅葛调解中心,构建起覆盖行业主管部门、9个乡镇和村组调解组织的四级“梅葛调解团”网络。

梅葛调解团成员通过各类活动,将法治宣传与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把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条文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梅葛、姚安花灯、坝子腔等,让法律知识随着悠扬的歌声与生动的表演深入人心。
高效化解涉花纠纷
姚安县法院积极探索“梅葛调解+保全”模式,通过财产保全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法院与保险公司就“涉保纠纷调解”和“诉讼保全保费费率”达成共识,切实降低财产保全成本,提高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积极性。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周某起诉姚安某花卉有限公司拖欠货款八万余元。法院收案后,发现原告已提交诉前保全申请。为妥善处理纠纷,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法院对被告公司采取“活封”措施,并迅速组织调解。经多次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申请人也同意解除保全措施。

近三年来,通过保全调解措施诉前保全案件355件,促进调解兑现案件117件,兑现金额5473.59万元。
姚安县法院还与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联合制定《关于使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的通知》,将交警大队聘为特邀调解组织,进一步拓展多元解纷渠道。
在另一起工伤赔偿纠纷中,王某诉姚安某花卉有限公司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一案,经法院多次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由被告公司在已支付69000元基础上,再补偿原告经济损失34600元,协议已及时履行完毕。
法治信仰扎根群众
姚安县法院不断创新普法形式,通过街头情景剧将法律条文化作生活指南,社区互动问答通俗解读法规,短视频普法有趣生动,法治宣传更加贴近群众。
为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姚安县法院干警走进各中小学校,以校园欺凌、网络刷单等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法治小故事”,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法院驻村工作队员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农户家中,在院落树下、田间地头,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家常话”,围绕宅基地纠纷、土地流转、农民工讨薪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细致讲解。
随着“鲜花法庭”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姚安县的花卉产业在法治保障下蓬勃发展。“梅葛唱得法理明,花灯演出生动听”,这句当地流行的谚语,生动体现了姚安县法院将非遗与现代司法相融合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