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红河县人民法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为促进全县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红河县法院先后获全省“优秀法院”、全省“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及红河州“优秀法院”、红河州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等荣誉,并被评为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政治引领把舵定向筑牢民族团结法治根基
红河县法院始终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指南针”,构建“党建引领—固本强基—组织保障”的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干警到甲寅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浪堤革命老区、“爱国公约碑”等红色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民族团结历史记忆转化为新时代法治信仰,培育民族团结“石榴籽”。依托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警大会学习、“法润红河谷讲堂”、“红法善读”读书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全体干警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奏好民族团结“主旋律”。完善组织保障,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民族干部党组配比达50%,推动形成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打好民族团结“组合拳”。

司法实践创新突破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
针对民族地区矛盾纠纷特点,红河县法院积极推动司法服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稳”转型。创新“法官+特邀调解员”模式,聘请少数民族人士参与调解,1名特邀调解员荣获省级“调解能手”称号。深入村(社区)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积极回应偏远地区民族群众的司法需求。培育“双语”法官,开展“双语”庭审,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聚焦“一站式”诉讼服务,倾力推进全方位诉讼服务平台建设,依托覆盖全县的130个“共享法庭”、2个旅游巡回审判点、5个派出法庭以及综治中心,将司法服务持续向基层延伸,织密民族团结进步“防护网”。

打出“好牌”擦亮“招牌”全力打造特色司法品牌
红河县法院充分发挥融媒体工作室作用,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现代法治精神有机统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农耕生态法庭”“马帮侨乡法庭”等特色品牌,融合哈尼梯田文化、侨乡传统,推动民族文化与法治互鉴。成立“哈尼哈巴”调解室、“木刻分水”调解室,将民族智慧与法治理念相结合,提炼特色调解工作法,借力调解、以文化人,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加强“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打造“哈尼法官说”等普法品牌,持续开展“法治副校长”进校园、“家长夜校”等活动,补齐民族地区普法短板,提升群众法治观念与民族团结意识。

新征程上,红河县法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强大力量,谱写好新时代红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