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北锁钥,红色禄劝。奔腾的金沙江,见证了禄劝这片红色热土的峥嵘岁月。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两次途经禄劝,行经14个乡镇、65个村委会,留下了“巧渡金沙江”的英雄壮举和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近年来,昆明市禄劝县人民法院传承红色司法基因,依托红色资源优势,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孵化“红色+”特色解纷品牌,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对法院工作的引领力、推动力,促推红色文化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
薪火传承:深植红色根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奋进力量
江河滔滔,不舍昼夜。金沙江畔矗立着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记录着大半个世纪前的血雨悲怆。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禄劝,3万多人凭借6条船,在37名船工7天7夜的不停摆渡下,从位于禄劝境内的皎平渡口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红色,是禄劝最鲜亮的底色之一。禄劝县法院将红色教育融入审判工作日常,常态化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旧址及红色教育基地、重走长征路等形式,让红色基因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干警心中,有效增强干警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禄劝县法院的审判质效持续提升。2024年,全院综合结案率达98.78%,11项指标优于合理区间。在2024年度昆明法院“争先进 当排头”工作竞赛活动中,禄劝县法院荣获“审判执行质效表现突出单位”称号。
为将红色基因真正融入法院工作,禄劝县法院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建成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综合展示中心,覆盖院史、党建思政、清廉教育、红色文化等内容。该中心综合运用多元化、智能化、立体化的创新技术,巧妙地将法治文化与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促推全院干警在司法审判中发扬红色文化、宣传法治文化、坚守清廉文化。
“怎样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缅怀和致敬?我想,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用心服务群众,才能不负他们的流血牺牲,不负我辈青年肩扛的责任。”一位刚入院工作的年轻干警感慨地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除了文化浸润引领,禄劝县法院还精心打造了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法院队伍建设、普法宣传等丰富内容的红色法治文化阵地,通过开展“红色研学+法治宣讲”活动、开展红色司法志愿服务等举措,擦亮全院干警法治信仰底色,增强干警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挖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创新推动审判工作和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就是要激励禄劝县法院人追寻先辈足迹,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禄劝县法院负责人如是说。
品牌赋能:“党建红”引领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这片承载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上,禄劝县法院聚焦党建引领,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通过制度创新、品牌打造、服务延伸等多维发力,逐步构建起特色党建和审执工作同频共振、互促互进的生动格局。
积极探索“党建+”模式,促推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禄劝县法院积极探索“党建+审判”融合驱动模式,着力推进“一庭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推行“党建引领+纠纷化解+社会治理”模式,促推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红”带动“一片红”;聚焦党建引领,打造“党建+N”工作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以党建品牌驱动促进审判质效提升。2025年以来,禄劝县法院已妥善办理各类案件5179件,线上司法确认410件,调撤案件1713件,审执质效大幅提升,大量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
培育“禄法劝善”文化品牌,促推文化建设和审执工作融合。近年来,禄劝县法院坚持文化建设服务审判执行中心工作,将文化建设和审判工作现代化深度融合,在吸收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禄法劝善”文化品牌,劝人以善,涵养真善美,以文化之力凝聚磅礴力量,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禄法劝善”文化品牌引领下,禄劝县法院现有三个派出法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调解品牌。团街人民法庭利用“火塘调解”将民俗民情融入普法宣传中,在火塘边化解矛盾纠纷;转龙人民法庭利用“言和亭调解”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撒营盘人民法庭通过“阿智调解室”推广“双语”司法服务,让法治的种子在少数民族村寨“生根发芽”。这些接地气的特色调解品牌,逐渐成为当地群众信赖的“金字招牌”。在“禄法劝善”文化品牌引领下,禄劝县法院及派出法庭先后荣获“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工作表现突出单位”“民族同心特色法庭”等荣誉称号。
深化“党建+解纷”实践,促推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禄劝县法院撒营盘法庭将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司法服务,以“党建+”强劲动能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撒营盘法庭充分发挥派出法庭联合党支部的“轴心”作用,构建起“党建引领、多方协同”治理格局。今年以来,撒营盘法庭通过联动机制精准识别并前置化解风险隐患53件,联合调处矛盾纠纷86起,纠纷化解率高达92%。此外,撒营盘法庭持续把“党建+”深度融入审判执行、多元解纷和司法为民等各环节,积极开展“法庭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联调机制,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力量“联合会诊”。在辖区一起因建设光伏项目而引发的土地租赁纠纷中,驻点党员法官联合辖区司法所、自然资源所、村委会等部门工作人员赶赴现场,通过厘清双方诉求、精准释法明理、巧用乡情疏导的方式,当天便促成10户村民与村民小组签署和解协议,实现“1+1>2”的治理效能。
协同创新:“红色+法治”融合,司法护航红色根脉
“金沙江水响叮当,我们红军要过江,不怕山高路又长……”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时,行进中的战士唱起了这首豪放的战歌。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伟大抗战精神却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催生出新的生机。
渡江纪念馆、九龙红军洞、翠华毛主席路居旧址、铁索桥战斗遗址……禄劝境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凝结着无数革命先辈的智慧与热血。禄劝县法院立足地域特色,依托红色资源,积极探索“红色+法治”融合模式,创新打造“生态司法+文物保护”体系。通过现场开庭、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以司法之力护航红色根脉。近3年来,禄劝县法院共开展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7次,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册,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3次。
在红色文化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下,禄劝县法院干警精神风貌大幅提升。近年来,禄劝县法院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
“巧而无巧,同心共渡;用心用情,同舟共济。”走进禄劝县法院“巧渡调解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副楹联。近年来,禄劝县法院充分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法治文化与审执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创新设立“巧渡调解室”,并提炼总结出“四巧调解”工作法,通过拆解矛盾、巧借中间人等形式,将情理与法理相融合,巧妙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现在我家要翻修老房,他家占用我家的地这么多年一点也不退让,哪有这样的邻居?”村民老赵在“巧渡调解室”里情绪激动。“不是我们不讲情面,是老赵家现在要把墙基外扩,直接影响我家出行。”另一边,邻居老杨也毫不退让。面对这起双方僵持不下的邻里纠纷,法官王晓菊没有直接开庭,而是微笑着劝导当事人:“咱们禄劝人最重邻里乡情,当年红军从这里渡江,老百姓拆门板、送粮、送船,靠的就是互相体谅、团结一心。咱们也坐下来,一起把这件事‘拆解’清楚。”
面对矛盾纠纷,“巧渡调解室”法官迅速启用“四巧调解”工作法。一方面,巧妙拆解矛盾焦点,将农村用地界限、历史成因和现行政策分开梳理。另一方面,巧借中间人力量,请来村里熟知情况的老支书和双方都信服的长辈共同参与调解。同时,引导当事人双方重温邻里互助的往事,唤醒乡土情谊,并巧融法理、情理,耐心讲解法律中对相邻关系的规定。经过3次联合调解,矛盾双方最终各退一步,达成和解协议。
“‘巧渡调解室’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法治元素,融合红色文化、法治文化、民族文化。自调解室成立以来,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在当地社会治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禄劝县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以来,“巧渡调解室”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0余件。这种将红色文化、法治文化与现代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解纷模式,既传承了红色司法基因,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实效,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今后的工作中,禄劝县法院将赓续红色血脉,把一心为民的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司法为民的答卷里,让公平正义的光辉闪耀在禄劝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