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楚雄市人民法院升级传统普法模式,聚焦校园、企业、社区等重点领域,依据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通过精准滴灌式普法,有侧重地开展普法活动,让法治之水浸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校园普法护成长
“原来给同学起绰号、故意推搡都是校园欺凌。”在北浦小学“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活动现场,扮演“法官”的学生在模拟法庭演绎中有感而发。这场“情景剧场+模拟法庭”的普法活动,没有一句生硬说教,却让在场孩子通过亲身参与,直观地认识了“欺凌”的边界与危害。
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因年龄不同存在差异,如何能让普法教育既不“幼稚化”也不“超纲化”,真正为每一朵“花蕾”量身定制安全守护?楚雄市法院在“楚法护蕾”品牌项目中给出了“按龄施策、按需供给”的答案。
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主打“玩中学”趣味普法模式,把“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等抽象的法律概念融入情景演绎、角色扮演和法治小游戏中;对于14周岁以上的初中生,普法重心转向“互动式深度解读”,聚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自我保护”两大核心,通过提问互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面对16周岁以上青少年及大学生,“巡回法庭进校园”成为主打模式,将完整的庭审现场“搬”进校园,让司法实践成为最生动的普法教材。
正是这种“跟着成长走、贴着需求教”的精准普法模式,让法治不再是遥远的法条,而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防护盾”与“指南针”。
精准服务焕发生机
楚雄市法院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处处彰显营商环境”的理念,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支撑和保障。
法官们走进企业,“望”企业生产车间,掌握经营现状与瓶颈;“闻”政策需求,向企业宣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举措;“问”法律困惑,了解企业法律“盲区”,讲解法律知识;“切”问题根源,梳理企业普法“需求清单”,有针对性地解答法律疑问。
法官们聚焦企业劳务人员,精准对接其权益保障需求。在楚雄市东华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东华人民法庭庭长趁着果农采摘间隙,拿着劳动合同范本和维权手册,讲解“季节性用工要签短期合同”“拖欠工资可找劳动部门或法院”;在彝绣企业走访时,高新区人民法庭庭长坐在绣娘身边,手把手教大家辨别“试用期不缴社保”“加班不给加班费”等霸王条款,结合真实案例说明“保留考勤记录”“工资条就是维权证据”,现场解答“没签合同怎么证明劳动关系”等常见问题,让劳务人员既清楚“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也掌握“权益受损时该怎么维权”,真正实现“普法既走心,又管用”。
多元普法暖人心
“户长会是社区的一件大事,我们将法律知识带给每一个家庭的‘大家长’,再由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带回家。”楚雄市法院立案庭庭长、栗子园社区微法庭负责人的这句话,是社区普法的“传声密码”。在栗子园社区户长会上,她和法官助理带来数场专题讲座,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居民们不时举手提问,现场氛围热烈。
为了让司法服务真正“沉”到群众身边,破解“群众找法难、矛盾化解远”的问题,楚雄市法院精准对接社区需求,在栗子园社区设立社区微法庭,探索出“沉浸式庭审+驻点答疑+节点宣传”的多元普法模式,让法治力量扎根基层、贴近民生。
针对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物业合同纠纷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案件,法院将庭审现场直接“搬”到社区广场、居民楼前,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庭审;在栗子园社区开展“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用居民听得懂的“唠嗑式”交流开展“一对一”答疑;每逢重要时间节点,微法庭还会在社区法治广场开展“半小时送法进社区”活动,通过摆放“劳动维权”“家庭法律常识”宣传展板、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设置现场咨询台等形式,向更多群众传递实用法律知识。
自社区微法庭成立以来,社区居民“遇事找法、解决靠法”的意识显著提升。如今,面对“家长里短”的争执,更多的人会先到微法庭进行咨询,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让法治成为社区治理的“暖心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