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大理州大理市法院以法治力量赋能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2025-09-03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大理州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人民法庭结合大理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聚焦家事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以法治力量赋能基层治理。

 

 

重引领、抓源头,下好纠纷防治“一盘棋”

聚焦强基导向,用好基层治理阵地。坚持党建引领,将法庭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沿阵地,依托“领导包片、支部包网、干警驻点”工作模式,主动将工作关口前移,进驻诉讼服务站,依托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开展示范调解、指导人民调解等服务,主动介入矛盾前沿,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等方式化解矛盾,做到矛盾纠纷早预警、早介入、早解决。

强化社会联动,打造多元共治模式。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与基层党组织、综治中心、司法所等单位的对接联系,构建“庭所共建”联动机制,联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与妇联、民政等部门共同构建家事纠纷联动化解平台,为群众提供家事调解、家事调查、心理疏导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形成共抓矛盾化解、共拓便民举措、共推法律宣传、共建关爱机制的家事多元解纷大格局。

坚持普法先行,构建精准普法格局。积极与学校、企业、村(社区)对接联系,通过开展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法治宣传。“金花调解员”借助传统风俗习惯疏导和启发群众,向群众讲法律、讲家风、讲邻里和谐,以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难题。

 

 

建平台、解纠纷,织密矛盾化解“一张网”

“金花调解”绘制遇事找法新“枫”景。2012年,大理市法院在喜洲法庭创设了全州首家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法庭调解室——“金花调解室”,由政治素质高、熟悉法律政策、通晓白族语言、知晓民风民俗的“金花”担任调解员,主动处理非诉纠纷、化解成诉纠纷,以“良风善俗+温情沟通”模式,营造“遇事找法”良好法治环境。立足“家事审判”专业法庭定位,在家事调查、家事审判、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更具民族特色、更有温度、更贴心的司法服务,让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同频共振,为乡村治理注入“文化动能”。

构建“金花调解+N”新模式。以“金花调解”为载体,不断拓展调解的深度和广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作为特邀调解员,多角度、全方位预防、化解矛盾纠纷,逐渐形成“金花+N”多元解纷工作模式。在解纷的同时,研究分析矛盾纠纷的起因、类型、社会影响,有针对性地堵漏洞、补短板,为党委、政府掌握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态势提供信息支撑,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遵循法治、实现善治。

扩大“朋友圈”。对接妇联、民政等部门搭建诉调对接平台,建立“法院+妇联”“法院+民政”家事纠纷化解工作室,根据家庭矛盾特点开展情、理、法融合调解,针对性化解家庭暴力、抚养权争议等敏感案件,推动专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

优服务、提效能,筑牢家事和谐“一面墙”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婚姻家事案件风险预警体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涉诉信息提示反馈机制,与基层组织及相关部门形成群策群力、风险共防、多元解纷的风险隐患防控、矛盾纠纷化解的良性闭环体系。

延伸调解服务效能。构建“调解—回访—关爱”闭环机制,对调解后家庭关系紧张的案件,向当事人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未成年人关爱提示。对当事人冲突对立明显、涉未成年人抚养教育等案件建立跟踪回访机制,督促离异父母“依法带娃”,防止判后矛盾升级,减少“衍生案件”,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妥善做好案涉贫困、残疾、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等矛盾纠纷调处,保持敏感性,加强预警,协同妇联、民政、团委等有关部门做好关爱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金花+N”多元解纷工作模式,有效促进了自治、德治与法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把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和情理感化融为一体的新路子,形成“预防—调解—治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家事纠纷实质化解,绘就了推动源头治理、多元解纷的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新“枫”景,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