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山歌悠扬处 法徽映民心
发布时间:2025-09-03  责任编辑:符晓

马登人民法庭作为大理州剑川县人民法院唯一的派出法庭,创造了“十年邻里纠纷零诉讼”的司法实践奇迹。法庭干警们将巡回审判“搬”到田间地头、火塘院落,书写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样本。

 

 

三调联动:全流程解纷守护万家灯火

“法官用白族话调解,句句说进心坎里!”村民李某夫妇在调解现场感慨道。

面对山区少数民族聚落分散、家事矛盾易发的特点,马登法庭推出“诉前调解+诉中调解+庭前调解”全链条解纷模式。党员法官带领“双语”调解员翻山越岭,以民族语言释法说理,让90%的家庭矛盾实现“枫”回路转。一桩因外出务工彼此分离濒临破裂的婚姻,在法官以“儿女成长记忆”为纽带的温情调解中重归和睦,成为当地口口相传的佳话。

 

 

无讼网格:多部门联动织密和谐网络

屋檐滴水、田埂越界……这些可能引发纠纷的“芝麻事”,在马登法庭构建的“无讼+共享”体系中被一一化解。法庭法官“一对一”下沉30个村级综治网格,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村党支部及白族族长等组建“移动解纷团”。

通过“火塘议事会”等特色场景,近十年实现辖区相邻纠纷“零诉讼”。在田间地头、屋角院落,法官的身影成为定分止争的“稳定器”。

 

 

法润乡风:“双语”普法革除陈规陋习

针对山区“酒文化”盛行带来的安全隐患,法庭将普法课堂“搬”进民俗节庆现场,改编山歌传唱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涉酒驾案件同比下降56%。

赡养纠纷巡回审判更成为“法治公开课”——七旬老人诉子女案在村中开庭审理后,不仅家庭重归和睦,更带动周边村民消除了“出嫁女不享受财产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错误观念。

 

 

党建领航:小法庭托起大民生

从背着国徽徒步进山开展巡回审判到党员干警常驻乡镇综治中心,再到开通涉农案件执行绿色通道……马登法庭持续将党建红色动能转化为司法为民实践。

近三年来,马登法庭开展“双语”巡回审判200余场,群众满意度有效提升,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法徽与民族山歌的交响,党建与“枫桥经验”的融合,正在滇西北的千年白乡谱写一曲司法守护安宁、温情滋养和谐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