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红河州绿春县法院:执党建之笔 蘸法治之墨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25  责任编辑:符晓

绿春县地处红河州西南端,是一个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县,聚居着哈尼、彝、瑶、傣、拉祜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达97.32%。在这片绿水青山间,民族团结的绚丽花朵竞相绽放。

近年来,绿春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党建引领强审判,司法固边促发展”为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司法固边”党建品牌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促进民族团结、服务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作为。

以党建统领为“底色”,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这不仅是一场参观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我们在每一件图文展物中感受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厚情谊,在情感共鸣中坚定爱国情怀、职业理想与政治理想。”在一次主题党日联建共建活动中参观了绿春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后,一名党员干警有感而发。

绿春县法院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指南针”,高站位谋划安排,全链条精准发力,多元化创新实践。

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生动力。坚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与审判执行和队伍建设等全院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推进,不断夯实民族团结工作组织基础。

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向心合力。院领导带头为干警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切实发挥“关键少数”领学促学作用。精心打造党建引领下的“绿法微讲堂”“青年理论学习组”“法官论坛”等文化品牌,带动干警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知识,不断夯实干警筑牢政治忠诚的思想根基,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向心力。

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支撑。以模范引领为旗帜,以能力建设为根基,构建“学、练、考”一体化培养体系,让各民族干警在司法岗位上充分发挥才干,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增进民族团结,为司法事业注入强劲动能。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审判执行质效持续向好,成为维护公平正义和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诉讼服务窗口的耐心指引、巡回审判的坚实脚步、矛盾化解的真诚沟通,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温度。

以为民司法为“本色”,织就民族团结“同心结”

“同根同源同根生,兄弟同心万事兴……”在一起兄弟间相邻权纠纷中,法官以一句民族古谚语展开调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传统智慧与“六尺巷”典故相结合,并结合民法典中涉及相邻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讲法理、论人情,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嫌隙尽消,亲情复合,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公平正义是各族群众的向往、幸福的尺度。绿春县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红色动能”促进高质量司法,以高质量司法维护民族团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如我在诉,树牢宗旨意识,在保障民生上更进一步。以“党建+审判”双轮驱动,聚焦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各环节,定期分析研判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以求极致的精神做实定分止争。成立党员干警先锋队,紧盯群众关切的、事关民生的“小案”,深入把握案件背后的实质争议和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公正裁判明确行为规则,推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用活“六尺巷”“木刻分水”等典故和民间智慧强化释法说理,体现人文关怀,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司法裁判背后的法治精神、道德引领和共情共鸣。

善执睿行,维护胜诉权益,在实现公平正义上更进一步。打造“党组统筹+党员带头”的工作模式,以“执行质效提升”与“群众权益兑现”双导向为抓手,通过“前端预防、中端衔接、末端攻坚”全链条发力,构建起“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立审执一体联动体系,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突击攻坚,常态化开展涉民生专项执行行动,严厉惩治抗拒执行、规避执行等行为,找问题解难题。

扛牢职责,找准职能定位,在服务大局上更进一步。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扎实履行维护边境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政治责任。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从服务产业发展、加强司法保护、促进基层治理、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重点发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法治动能。增强实质性化解涉民营企业矛盾纠纷的成效,提升企业纠纷案件办理效率,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党旗引领下,全院干警“身”入村户、“心”入 群众、“情”入工作,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合力强边固边兴边的共识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共识融入家家户户。

以优化服务为“亮色”,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

在绿春县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法院干警忙碌的身影。他们背着国徽,将法庭“搬”到群众身边,把调解做到群众心里,用司法守护群众生产生活,让法治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沁润民心。

绿春县法院立足于边疆民族地方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践行“党建引领+司法服务”工作理念,不断优化诉讼服务体系,深化多元解纷、普法宣传工作,为群众送上“零距离”司法服务。

  

多元解纷“促和谐”。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轴,以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点为载体,串联起“阿卡卡”特色调解室、彝乡共享法庭等特色司法品牌,将法治“活水”注入基层治理。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综治中心建设大局,加强与各类基层组织的联动互通,吸纳乡贤能人担任特邀调解员,把法律适用、民族文化习俗有机结合,用各民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的法理、易接受的方式定分止争。

便民利民“暖民心”。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运用,大力推广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电子送达、在线生成诉状等,为群众提供“不打烊”的便民服务。党员干警主动走进大山、走进村寨,变“坐堂问案”为“送法上门”,实地勘验、就地调解、巡回审判、以案释法,努力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拓宽多元纠纷解决渠道,用心用情解决各族群众身边的小事、关心的实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明显提高,使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普法宣传“固根本”。结合传统民族节日,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党组班子成员带队面对面了解群众司法需求,量身制定个性化“普法菜单”,结合“情景剧+法官说法”的短视频模式,将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转化为“接地气”“拢人气”的地方方言,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聚焦未成年人关爱保护,通过开展送法进校园、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法律服务工作站等声色并茂的普法活动和方式,有力帮助青少年培育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法治观。

2025年以来,绿春县法院共组织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4次,发放普法材料10000余份,接受法律咨询100余人次。一场场“法治盛宴”受到边疆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有事好商量,遇事找法律”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氛围更加浓厚。

  

初心引领渡青山,法治春雨润同心。绿春县法院将继续以党建为笔,以法治为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为携手绘就“中华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画卷贡献法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