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推进人大代表工作站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创新构建“1+9+31”三级工作网络体系,通过“情法融合”双轨解纷机制,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将代表工作站打造成为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的“民心之窗”与“连心之桥”。
“代表工作站为人大代表监督司法、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常态化路径。”8月7日,曲靖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政法领域人大代表在专题调研时,对工作站采取的“主动开门纳谏”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代表们表示,全市人民法院通过“线上+线下”双平台及“法官+代表”双主体协同机制,将人大监督嵌入司法服务全链条,打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司法实践曲靖样本。
沾益区人大代表见证参与花山法庭调解
“1+9+31”织密解纷网络
近日,曲靖中院人大代表工作站践行“情法交融”,成功调解了一起复杂纠纷。曲靖市人大代表马良红与案件承办法官并肩而坐,当事人张某与刘某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标志着一起历时数月的纠纷圆满化解。
“妹子,为几千块钱耗费这么长时间,从起诉到二审,既伤和气又耗精力,划不来啊!”马良红以乡音拉近距离,承办法官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明晰权责边界:“根据法律规定,您的诉求需满足以下要件……”
在情理法交融的劝说下,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最终握手言和。
此类场景已经成为工作站的常态。人大代表凭借履职经验疏导情绪,法官依托法律权威厘清权责,多维度引导促成理性协商,推动矛盾实质性化解。
目前,曲靖中院已经构建起“中院+基层法院+人民法庭”三级人大代表联络体系,形成了“1个中院工作站+9个基层法院站点+31个法庭联络点”的全覆盖格局,旨在破解基层资源分散、部门协同不足等治理难题。
以曲靖中院为指挥中枢,基层法院为枢纽节点,人民法庭为基层触角,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转型,通过传递法律的温度,为构建和谐社区、推进基层善治提供了示范样本。
曲靖中院人大代表工作站由党组书记、院长牵头,24名各级人大代表常态化驻站履职。法院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旁听重大案件庭审、参与信访听证,每年开展监督“回头看”;通过12368热线民生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群众关切问题,由代表与法官联合“解题”。这种“监督+服务”的双向赋能,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也让代表履职既有“麦克风”又有“工具箱”。
“每个站点都是监督的‘瞭望哨’,每个代表都是司法的‘质检员’。”马良红表示,人大代表工作站这张“解纷网”,不仅破解了基层资源分散、部门壁垒等治理难题,更让监督触角直达司法服务“神经末梢”。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曲靖中院人大代表工作站已组织人大代表参与庭审观摩7次,开展“法护营商”“法护未来”专项服务222次,诉前化解纠纷260件,以“小站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绘就法治护航民生的生动图景。
富源县人大代表视察法院“融调解室”
“小驿站”释放大能量
近日,富源县人民法院人大代表工作驿站内出现了温情一幕:年逾六旬的田大爷紧握法官和人大代表的手,连声道谢。经过努力,困扰邻里十年的借贷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2014年,田大爷将积蓄1万元借予邻居刘某应急。十余年间,刘某以经营困难为由屡次推诿还款,最终双方对簿公堂。为修复邻里关系,承办法官启动了庭前调解,并邀请了驻站县人大代表高丽芳共同参与。
“他这是寒了人心!”田大爷情绪激动,直指刘某“失信伤情”;刘某则低头沉默,反复念叨“实在没钱”。
高丽芳轻轻握住田大爷颤抖的手:“老哥,咱换位想想,谁遇到难处不着急?”转头又对刘某说:“诚信是立身之本,法律可不会‘打折’。”法官同步释法:“若拒不履行,可能被纳入失信名单……”在情理法交融的合力劝说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刘某当场归还本金,田大爷主动放弃利息。
富源县法院人大代表工作驿站面积约30平方米。该驿站分为工作驿、读书驿、休息驿三个功能区,集民意收集、矛盾调解、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驿站每月定期邀请人大代表驻站接待群众,并参与化解涉诉信访及民生纠纷案件。驿站站长、富源县法院负责人表示,驿站采用“市民出题、代表答卷、法官落实”的模式,推动矛盾诉前化解,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驿站虽小,却连着民心。”高丽芳表示,通过“面对面”履职,既能以法治思维定分止争,又能以人情温度化解矛盾,为乡村振兴注入治理新动能。
数据显示,富源县法院人大代表工作驿站自成立以来,已接待群众1290人次,诉前化解纠纷260件,成为基层治理的“前哨站”。
“点面”结合织密“治理网”
在一起土地纠纷调处现场,法官精准释法,民警剖析情理,人大代表居中协调,三方联动促成矛盾化解……这是曲靖市“点面”结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生动缩影。
师宗县人民法院丹凤法庭针对辖区司法资源不足且分散、山区交通不便等问题,采取了传统的“坐堂问案”模式,以满足群众迫切的法治需求。然而,部分纠纷因化解不及时而升级为信访隐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法庭立足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创新“固定站点+流动服务”双轨模式,提出“融入乡镇综治中心、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优势、整合已有审判资源、完善巡回审判服务点”的破局之策。
从2023年起,丹凤法庭每月固定15日、16日、17日(遇休假日顺延)至没有设立法庭的龙庆、五龙、高良三个乡开展驻村办案,探索建立了“固定站点+流动服务”双轨模式,实施“一月一巡回”工作机制。法庭在辖区乡镇(街道)设立了1处非诉对接工作站、3处诉讼服务站、2处特邀调解工作室和4处代表委员联络点。通过站点提供案件受理、文书送达、法律解答、现场调解、巡回审判、法治宣传、政策宣讲等服务。
2023年至2025年6月,丹凤法庭开展了30次“一月一巡回”活动,共立案50余件、送达文书700余件、解答法律问题1200余人次、现场调解纠纷200余件、巡回审判案件5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600余次、政策宣讲5次。2024年至2025年6月,依托线上平台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60余件,为400余名当事人提供诉讼便利。
“固定时间的巡回法庭,让‘小’法庭发挥了‘大’作用。”曲靖市人大代表、师宗县五龙乡人大主席马玉涛表示,巡回法庭将司法服务前置到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线,旨在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接受法治教育,让案件当事人真正感受到司法的便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