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到了,我请法官吃米线。”近日,一起合伙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大勇在路边拦住红河州蒙自市人民法院法官李薇,大勇是一名听障人士,他一边将写着字的纸条塞给她,一边用手比画着。李薇笑着摆手谢绝,在纸条上写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蒙自市享有“中国石榴城”的美誉。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蒙自市法院公正高效司法,结出了累累法治硕果。
“无声庭审”特殊群体诉讼服务新范本
此前,在蒙自市法院调解室内,一张写满文字的A4纸在大勇和法官之间被频繁传递。“他说货车手续三天办好?”李薇用加粗记号笔写下问句。“是的,合伙费用是3.5万元。”大勇在纸上写道,随即翻出手机里的转账记录。“当初说好兄弟俩一起挣钱,结果……”大勇有些迟疑地写下这句话。
在庭审视频接通后,李薇进行了细致专业的释法说理,双方当事人也实现了充分沟通。这起“无声庭审”历时5小时,李薇和大勇的对话写满了37张A4纸。最终,双方当事人通过电子签章在调解书上签署名字。
在诉讼服务中心,蒙自市法院设置了无障碍“绿色通道”、全程陪同式立案等适老助残设施,近两年为27名特殊群体当事人提供定制化服务,调解成功率达85%。正如李薇所言:“无障碍诉讼不仅是设施改造,更是司法文明的‘温度计’,我们要让每名当事人平等‘触摸’到公平正义的‘形状’。”
“公主第一课”未成年人保护前置化新路径
蒙自市法院在开展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项行动中,通过类案检索与要素对比发现,76%的未成年人受害者在遭遇侵害时因过度恐惧丧失呼救能力。为此,该院少年家事审判法庭创新推出沉浸式普法剧场,将儿童剧改编成互动法治情景剧,在蒙自各中小学校开展巡演活动。法官沈爱然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授课时的场景。当情景剧演出结束时,留守儿童芳芳突然举手说:“大灰狼掀我裙子,我可以咬他吗?”全场陷入一片寂静。“当然可以,但更好的办法是立即跑到人多的地方,打这个电话……”沈爱然蹲下身,在孩子的手心里,写下法院24小时救助热线。
“真正的保护不是教会孩子消除恐惧,而是赋予他们把恐惧转化为光的能力。”刑事审判庭的小演员给课程起了名字——“公主第一课”。如今,蒙自所有普法剧场均配备了石榴花形状的“勇气盒子”。每次演出结束后,法官均会主动与孩子交流,引导其通过“勇气盒子”反映自身或他人可能遭遇的欺凌问题。一旦收到涉及殴打、性侵等信息的纸片,值班法官将当场完成信息核验,并立即启动应急程序,通知辖区民警介入调查,同时通报团市委,确保对受害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全方位保护。
在蒙自市第二中学“法治副校长”、法官梁旭娇看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法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2024年,蒙自市法院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法治讲座、“公主第一课”等普法宣传活动11场次,共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16份、家庭教育令26份,制发司法建议书1份,推动学校、社会及监护人切实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2024年,“公主第一课”获评云南省年度网络普法教育特色栏目。
“司法纽带”跨境解纷协同治理新机制
2024年3月,蒙自市民陈某遇到一件烦心事,租客吴女士拖欠商铺租金5万余元后消失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刷短视频时偶然发现吴女士的定位在老挝万象。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上传了租赁合同等证据材料。很快,陈某收到平台发来的立案信息。48小时后,他接到了蒙自市法院民二庭法官潘江涛的电话。三天后,陈某便在该院科技法庭通过线上方式见到了吴女士。她的身后是一家摆满了热带水果的东南亚商铺。
“吴女士,您店里山竹卖得不错。”潘江涛的开场白让双方都笑了。原来吴女士因新冠疫情滞留在老挝,便转行做起了水果生意,并非故意拖欠租金。“租金分三期付,行吗?”“只要写进调解书,我同意。”这场持续了30分钟的跨国庭审,最终定格在双方隔空比出“OK”手势的画面上。签完电子笔录,陈某感慨道:“没想到,这笔追了几年都没结果的欠款,真在法院的帮助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2024年以来,蒙自市法院对13个科技法庭按照“融合法庭”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多系统融合,跨地域、跨网络,多模式庭审的智慧融合法庭。该院立足共建“一带一路”与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双坐标,努力构建向上联动、横向委派、向下扎根的“三维联动”司法服务共同体。
司法为民之路永不停歇。蒙自市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改革,进一步以数字法治为引擎,创新司法服务和保障手段,既保持法治内核的坚硬挺拔,又释放司法服务的温润甘甜,为书写新时代司法为民的边疆答卷贡献法院力量。